教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我们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郭思乐教授说:“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令学生忘我的课堂。我想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最真实的、最高效的。”
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告诫青年教师:“好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汲取营养,要学会做‘第三种境界’的教师”。
于漪老师说,当教师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最普通的教师,将教书当作一项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按流程完成工作领取工资。第二种境界,热爱工作,善于吸收新鲜元素,但过多关注自己,上课教书更多“以我为中心”。第三种境界,热爱工作和学生,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于漪老师指出,大多数老师在第二种与第三种境界之间徘徊。两者之间的转换,在于对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的领会实践。她举例说,一些教师备课的大量时间花在制作幻灯片上,缩短了备课中的“学生时间”,也就是这堂课教给学生的内容。于漪认为,“任何教学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就是不成功的”。
教书是一项辛苦的工作,但这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应该选择用积极的方式看待这个职业的回报和挑战,这就是优秀教师的态度。
教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物质条件是需要具备的,但一个好老师才决定了一个好班级,他的理念、学识、方法以及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是潜移默化的,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幸福的,学生终身受益。
让我们静心思考教学的得失,潜心研究先进教学理念,成为一个有品位、有感染力、不言而教的人,让我们的课堂更有魅力,更有活力,让学生学习更有动力,更有潜力,从而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请记住一句话:学生往往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一门学科,却不会因为喜欢一门学科而喜欢一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