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成就教育的两种“力”

作者:山水清音 来源:XSK 点击:1582

新课程改革有些时日了,其主要精神就是倡导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过去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有所谓的“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提法,或者师生“双主体”的说法。总之师生的作用都不容低估。我看是否还可以这样理解,简单而言就是发挥两种“力”的作用:教师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吸收力。

教师能否引导以及引导得怎么样,全靠老师能否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吸引力。怎么具有吸引力?那是一名教师的努力方向,以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对学生的亲和力。施教实际上是施爱,只有真心热爱职业、爱学生,才会有亲和力。有了亲和力,师生间就没有的隔阂,更没有敌意,代沟也不存在了。在学生面前,亦师亦友。学生自然亲近老师。常言说,“亲其师,则信其道”。此为成就教育的首要关口。第二、教师渊博的学识以及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也称先生,先于学生而生之意,理当比学生多些见识才行,对自己所教专业以外要多加涉猎,讲起课来学生才会信服。今天的教师是专业化的专科化的教师,而古代的教师是全科教师。目前分科教学的弊端在于,人为地割裂了各种知识的联系。成功的教师须能够打通学科边界才好传授本专业的知识。要说教学艺术其实很宽泛,成功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具有感染力的,那就更不用说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哲理性的重要性了。记得程颐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意趣有多么重要。教学内容和形式一旦有了意趣,那么学习就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

有了教师的吸引力,学生自然就有了吸收力。记得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讲过,教育就是“培养有吸收力的心灵”。树人与树木同一个理,树木的生长要靠树叶吸收阳光雨露,树根吸取土里营养。生长、成长都是自己的事。学生的成长也靠自己从环境的吸收、消化。外人始终代替不了学生的成长。吸收力是些什么?第一?强烈的求知欲。只有心动了,才会付诸行动。最理想的境界就是长期处于如饥似渴的状态。第二、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习惯是靠后天养成的。人的先天因素差别很大,天赋高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好,许多天赋不高的人全靠学习的好习惯和毅力补充了天赋的不足。勤能补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教师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吸收力在成就教育上缺一不可。没有教师的吸引力就不会形成学生的吸收力。教师怎么吸引、吸引到哪里、吸引力有多大?直接决定了能否唤起学生的吸收力、吸收什么、吸收力的大小、吸收力的持久度。所以教师最关键,它是吸收力的原动力、启动力。今天我们评价师生的教业、学业水平,我看标准就是看一个教师的吸引力唤起了学生多大的吸收力?一旦启动了学生持久的吸收力,教师就算尽职了。那么教育的事业也就算完成了。



 

更新:2010-12-05 06:28:2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