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做一个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教师

作者:李慧娥 来源:新生街小学 点击:5634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和讲座有感

11月17日~19日我有幸参加了湖北省2010年小学数学新课程研究课竞赛的观摩活动,回来后,一直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吴正宪老师的现场课和讲座。下面我就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我的所感、所悟。

听吴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在课堂上,吴老师不仅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更是用她对孩子们的真诚来感染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他们。40分钟的数学课堂,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全身心融入学生的场面,整节课像磁铁一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吴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践行的:

1.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吴老师在《搭配》一课的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①老师讲;②自己先试一试。尊重了学生的意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此外,在引导学生发现配齐的秘密时,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总结出了没配齐的同学是因为乱了,配齐的同学是因为他是有顺序的,吴老师随着学生的话语板书:“乱→齐序”。吴老师的板书这一举动尊重了学生的理解,肯定了学生的自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往下学习的信心。

2.耐心等待,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去思考。等待是艺术,等待是尊重,等待是策略。在展示学生搭配的过程时,吴老师先展示了搭配不全的几种情况,接着展示了有规律搭配的用文字呈现的六种情况,重点让学生观察比较三种、四种的咋就不全了?在吴老师的疑问下,孩子们研究的兴趣更浓了。搭配三种、四种的孩子这时更投入了,纷纷说出了自己搭配不全的原因。然后又展示了学生用实物图、符号图记录的搭配过程,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感受到这样记录的简洁。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学会了学习。

3. 让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评析。

吴老师的课上,有疑问,有赞许,有笑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交流、辨析、发现、整合,终于获得了共识。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倾听、接纳与评析,完善了学生人格。

吴老师的课结束时,我没有丝毫的倦怠,而是久久沉浸在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中,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听了吴老师的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老师在讲到教师如何上好课时,谈到了“三读懂”(即真正地读懂学生、真正地读懂教材、真正地读懂课堂)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备课中,我更关注的是备好教案,在备学生方面有些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认真备好学情分析,全面考虑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应对准备。在备教材上,我要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了解它的纵向与横向发展,知道它从哪里来,要引哪里去,心中对所教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有充分的认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对一至六年级教材熟悉,甚至对中学教材也要了解,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游刃有余,才能上好课。

通过此次学习,我觉得要想像吴正宪老师一样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要灵活地驾驭教材,驾驭学生,驾驭课堂,就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课堂,经常地学习,及时地反思,提高专业素养,向做一个传授数学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的好老师奋进!
 

更新:2010-11-24 06:25:2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