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课堂教学改革的足迹
在教学工作中,我坚持“课外以积累铺路,课内以读书为本,综合以作文为纲”的语文教育观,不断探索,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较显著的成绩。
初步的阅读训练,可为日后大量阅读,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作好准备。同时,学生通过课内外的阅读,也必然带来智力的发展,使学生见多识广,为听说读写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积累,张扬学生的个性呢?
1.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夯实语文根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智力的开发决定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尤其课内阅读,是加强阅读积累的主渠道,也是学习语文的科学的,有效的途径。
读思结合,熟读精思
苏轼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之训。可见熟读精思是学习阅读的有效方法。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很多也出自于古今中外的名家之手,我们要把教材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心去品读、理解、感悟、鉴赏、背诵这些名篇名作。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边读边品味,边读边揣摩,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探讨。从而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实践活动理解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同时,通过课内阅读活动积累丰富而精妙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教师还要善于设疑,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毛泽东说:“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这里所说的“苦功夫”就是指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不熟读、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灵活运用语言是不可能的。《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新教材,几乎每一课课后的作业,都有这样的要求: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一抄。这样的作业,其实就是要求学生积累文中的佳词妙句和精彩片段。因此,教师除了着眼于引导学生阅读,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把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的用得好的词,写得好的句子抄写下来,并把描写得最精彩的段落背下来。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去获取“艺术精品”和“营养食粮”,去品尝优秀作品潜在的美感。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就不但能够“下笔如有神”。真正达到郭沫若先生所说的:“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产生创造美的渴望,从而进一步诱发学生阅读欲望。
文道结合,互渗互透
朱永新在其书中表示“在学校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图书,教师是用来指导读书的凭借和依据。”图书是供人阅读的资料信息,而学生就是读老师指导的书,读自己爱读的书。文道结合应该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上理解和把握,切合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小学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来进行的。读书是对心灵的丰富,是对思想的启迪。不论是目的性阅读还是随意浏览,都能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之余,获得更多的欢乐,信心和力量。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要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又要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这两者在阅读过程中是自然结合的。文道结合不能一味的深挖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把思想教育寓于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这样才算对阅读教学中文和道的总体认识。
搭建课外阅读平台,提高语文素养
积极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仅仅依靠课内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课外阅读。并且做到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文本感悟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由于小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知识、经验、知识与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学生对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常常浅尝辄止。教师应以敏锐的视角为学生在新知和旧知之间搭桥铺路。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朗读揣摩体味,激发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方法,更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提高语文的素养。
2.课内以读书为本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书是进步的阶梯。如果人们不读书,那就没有精神的粮食,所以大家都离不开书本。那大家都喜欢什么书呢?这都往往因人而异,有的喜欢漫画,有的喜欢童话,有的喜欢伊索寓言……对于大家的课外阅读情况,我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
据调查显示班里有20%的人的课外读物是童话故事,10%的人的课外读物是科普书,26%的人的课外读物是漫画书,28%的人的课外读物是作文,16%的人的课外读物是其它类的书。我还了解40%的家长偶尔带孩子上书店,5%的家长从来不带孩子去书店。读书时间调查显示40%的同学平均每天阅读时间在1个小时内,30%的同学平均每天阅读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20%的同学在两个小时左右,10%的同学在3个小时左右。从这个调查中我们可发现同学们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极少,这全怪家长吗?不。这也怪大部分同学们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极多。在读书方法统计当中,有10%的人写读后感,20%的人做笔记积累,5%的人画圈点读,65%的人不做标记!可见同学们对读书不是很重视,只是读一两遍就行了,没有做任何标记,我觉得应该多做些标记,才能更加明白、理解这篇文章,对这篇文章才有所记忆。我还查了家长对读书的重视情况,其中重视帮孩子阅读的有25%,偶尔督促孩子阅读的有20%,有孩子自己决定的有55%。从这个统计中我们可了解到家长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觉得家长应该多抽时间去帮助孩子阅读。
从上面这些统计中,我知道了看课外书,可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外书,多多地积累运用,这样对我们的作文与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我还希望同学们尽量利用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来多看课外书,并能做上笔记。我还要呼吁各位家长要多抽时间去督促、帮助孩子们读书。有些同学就因父母不督促,看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专门跟别人打架、谈恋爱,从而走上了歪路。可见,父母的督促是多么的重要啊!就比如我妈妈的一个表第,就要因他的父母每天都下地干活,对他的学习也不过问。因为学习差,学校里的人也不和他一起玩。他感到很孤独,只能以看武侠小说作伴。他渐渐长大了,对武侠十分痴迷。有一天他就像书中的大侠一样去打人,使一个人身受重伤,被判有期徒刑两年。
我希望同学们应该有选择的看课外书,即使父母不督促,也要选择合适自己的读物。
3.综合以作文为纲
基本功
材料:1.材料包括语言材料.生活材料以及历史材料。
(语言的基本材料是字、词、句;生活材料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历史材料是从书籍中吸取有用的东西)
2.材料在于积累。
审题:1.审题就是弄清题目的意思,琢磨关键词。
2.从题目中找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中心。
3.辨别清楚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包括议论、想象、抒情、应用文、读/观后感)
立意:1.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2.中心是文章的灵魂。
3.中心一定要健康。
4.提高确定中心的能力,贵在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选材:1.选材要围绕中心。
2.选材要典型、有代表性。
3.选材要新颖,有时代感。
构思:
一、想好再写。
1.先根据题目确定中心。
2.其次考虑为表现中心,挑选恰当的材料。
3.要想如何组织、安排、挑选的材料。
二、编写提纲。
1.先确定中心思想。
2.然后明确段落大意。
3.最后确定详略主次。
技巧:一、开头的办法。
1.提出问题开门见山。
2.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描写环境。
二、结尾的办法。
1.自然结尾或照应前文。
2.总结全文或发出号召希望。
三、过渡的方法。
1.语言过渡或时间过渡。
四、照应的方法。
1.首尾呼应或开头和中间照应。
五、详略的写作。
1.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详写。
2.与中心关系不大的略写。
六、描写的写作。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和景物的特征与状态。
2.写具体些可以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形象。
七、动静的写作。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修改:
一、中心的修改。
1.通过对材料和详略的调换,使中心更完美。
二、结构的修改。
1.通过对逻辑和层次的调整是使结构更合理。
三、语言的修改。
1.通过改错补漏,增删调换,使语言更准确。
四、标点的修改。
1.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记事
写一件事:1.遵循记事作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掌握记叙的方法。(顺序、倒叙、插叙)
写几件事:1.弄清楚究竟要写几件事。
2.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3.拟定提纲,突出详略。
4.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活动:1.写活动也是记事,遵循六要素原则。
2.要突出活动的特点。
3.要积极参加活动,了解活动的目的、安排等。
4.安排好表达顺序,选择纵向或横向的安排。
5.点面结合,将活动局部和全局结合起来写。
场面:1.围绕文章的中心。
2.概括写具体写相结合。
3.观察的顺序有定点观察,由主到次和移步换景。
4.景物和人物活动相结合。
5.表达要有条理。
写人
外貌:
1.抓住人物的特点。
2.有重点的写外貌。
3.有顺序的写外貌。
4.灵活的描写外貌。
行动:1.写好连续动作。
2.间隔的写连续动作,中间穿插其他内容。
3.具体写出动作的特点。
4.精选动词,描写准确。
5.写好动作细节。
语言:1.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反映人物职业、性格。
2.语言要简洁、实在。
3.语言要符合生活实际。
4.语言有四种书面形式。
5.注意语言形式和变化。
心理活动:1.写清产生心理活动的起因。
2.注意些心理活动的层次。
3.通过幻觉和梦境描写心理活动。
4.注意写心理活动的人称。
写景
观察:1.确定观察目的。
2.直接目的和间见目的。
3.选择观察角度。(环视、仰视、俯视、透视……)
4.掌握观察方法。(顺序法、连续法、比较法……)
5.积累素材。
抓住特征:1.抓住景物最突出的地方。
2.根据中心需要描写景物。
3.写景的文章写景是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4.写人记事的文章写景是为人物或事件服务。
5.抓住最突出的景物特征。
描写顺序:1.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
2.按空间关系描写景物。
3.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相结合描写景物。
4.以景物的内容为序。
描写方法:1.对比描写法是将同一景物前后对比或不同景物相比较。
2.粗笔描写法重在描写景物轮廓。
3.工笔描写法精用佳,细刻地描写景物。
4.直笔白描写法质朴精练地描写景物特征。
作文,是语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但是,对于好多同学来说,总觉得作文很深奥,不好写。其实不然,我觉得,要写好作文,只要注意下面这几点,并持之以恒,经常练习写作,写出一手好作文也是不难的。
第一,就是词语积累。作文,要有佳词妙句才有文采,才能吸引人。一篇文章,假如没有佳词妙句,无论这件事情多么精彩,你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平淡无味,怎么能够吸引人,让人去欣赏呢?你写的这篇文章也就等于白写。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班的黎老师就很注重在这方面对我们的教育和引导。我在看文章、阅读时也很注意这点。
第二个方面,就是注意留心观察。写作文,不是在屋子里憋出来的,而是要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嘛!有些人,他是出去“观察”了,可是他只是走马观花,忽略了细节。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只是条条纲纲,根本没有要点、细节。所以,在观察时要留心,要仔细,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作文。记得外出时,爸爸经常会指这指那,问这问那,以引起我的注意与思考。
第三嘛,就是多看课外书。这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渠道,也是写作文的关键所在。包括家里订阅的书籍和书店的各种图书。只要有空,我就会到书店看看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当然,不是只看就能写出完美无缺的作文的,关键还要注意积累、牢记和运用。才能实现“人为我用”,这样在写作文时,才能做到随心所欲、挥笔自如。
实践四段论:
(一)解题: 这个题目是什麼意思?需要我多做说明吗?古今中外的说法如何?有些什麼成语、俗话、典故?
(二)反省: 这个题目一般人的现况如何,我自己的现况如何?有什麼古今中外比较好的例子吗?
(三)策略: 这个题目要如何去实践它?我能做得到吗?能做些什麼?
(四)期许: 这个题目我有什麼期望?有什麼感想?有什麼心底的话要说?可以引用谁的话来勉励自己,成为座右铭继续努力下去吗?
四、这种四段论法的文章,结构稳定而丰富,在大段与大段的连接上,如果加点巧思,就让人感觉侃侃而谈,再加上些历史上或典故的例子就更具可看性,但是临门一脚是什麼呢?就是要有『真心、真话、真情感』在背后支持著。
追寻课堂教学改革的串串足迹,踩下的脚步逐渐坚实收获的成果日益丰盈。我愿与同行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展望美好的未来,一起播撒热爱教育事业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