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困学苦旅 重知厉行

作者:吕准能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11期 点击:1831

 ——基于“走近名师”栏目“学养与教养”的思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设置了“走进名师”栏目,以自我叙事方式展现了部分中学历史学科名师的精彩人生及所取得的不俗成就。从2008年第1期起到2010年第8期的18期中,先后介绍了“困学苦旅”的李惠军、“突破思想的边界”的王雄、“重知厉行”的李明海、“承担起历史教育的使命”的戴加平等名师的成长故事。他们大多年富力强,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与非凡的资历。而且所蕴含的大气、底气、灵气十足,人格魅力、专业功力及引领张力也是十分凸显的。他们是中学历史师资行列中的佼佼者,也是藏龙卧虎的全国中学历史教育界的集中代表。笔者认为,“走进名师”栏目给同行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以及时观照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给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样板”,以及时调整自我的生涯规划;给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提供了一双“慧眼”,学会积极的观察和参照,从而引领着自己的专业成长。通过这一栏目的阅读,让我实实在在的明白了新课改的机遇与挑战.真真切切领略了中学历史教师的行走方式。笔者认为,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走进名师”栏目所刊登的名师多成功经验,尤其是“学养与教养”上的共性,对于提高一线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大有裨益。

无庸讳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自知困”,更何况,教海无涯,学无止境。随着时代的进步,对教师的“学养”和“教养”必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在这里所说的“学养”,是指教师本身的学科本体知识,包括历史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教养”是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如果一位教师的专业底蕴没有深度,相关基础没有广度,教学理念没有高度,势必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无所适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中就包含了“学养”与“教养”两方面的基本要求。长沙一中的胡军哲老师曾总结了十余位名师专业发展的启示:殚精竭虑地思考是根本要求、泛观博取的阅读是有效保障、坚持不懈地写作是必由之路。对此我有同感,并从名师们的成长中获得启示:自由的心胸、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整体提升“学养与教养”的必由路径,难怪河北徐水的王亚男老师在笔者的博客里留言“前行的道路很长”中写道:“我太需要这样‘提神’、‘提劲’、‘提升思想境界’的好文章滋润了,它涤荡着我的灵魂。”为了“提神”“提劲”“提升思想境界”,也为激励自己,笔者对名师的成才之路进行了总结,也希望能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1.事业为重,淡泊宁静。束鹏芳老师自从1983年工作以来一直与江苏大港中学结缘,即使担任教研员后仍然兼课。是否可以这样说,做教育需要一种“苦行僧”的精神,它要求教师把教学当做一项事业、一门艺术去追求,主动远离尘世的喧嚣,自觉消释世俗的烦恼。湖北宜昌市历史教研员李明海老师敬业爱岗,乐于奉献,被学生看作是一个榜样、一本书、一幅画。

2.苦练内功,自觉修炼。“腹有诗书气自华”。北京二中的李建红教师认为读书是为师之道,是人生完善之道,主张读自己需要的书、读学生读的书、读自己喜欢的书、读枕边书和“听”书、“读”出大视野。现代社会非学不可,非善学不可,非终身学习不可,不仅青年教师要勤学苦练,中年人也决不能一劳永逸,固步自封地吃老本,而要加大学习的力度,才不至于庸碌无为。浙江衢州的阮巧玲老师“总有书香萦心怀”,润物无声从事教学和科研。毕竟,从事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师不应是老古董,应该高瞻远瞩,走出狭隘、封闭和沉闷的教学生态误区。

3.革新观念,优化课程。老前辈孔繁刚老师以“老冀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为自勉,坚守了属于一片自己的精神领地,创造了诸多精彩的课堂故事。作为中学教师,我们首先应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切实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与主动性。其次,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体求知的积极性,克服片面应试教育的陈规陋习,力求精炼、多导、有趣,自己跳进题海,旨在让学生跳出题海。再次,要开设生动、丰富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校本(地方)课程,在课内和课外双管齐下,进行优化设计。此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多接触身边的社会生活,在实践中贴近和感悟历史,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文史素养。

4.同伴互助,善于总结。广东的全仁经老师认为课上得好坏,前提是必须在内容上做到四个“吃透”,即“吃透”课标、教材、考纲、学生。在教学上不仅要求青年教师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但中年人也要甘拜下风,加强合作,广泛向同行讨教取经,边教边学;进而发挥校本教研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在备课、听课、评卷等方面互通有无。教学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做到看住自己的“门”,走进别的学科和学校的“门”,还要多踏进书店、图书馆的“门”。陈伟国老师担任教研员后,特别注意教学研究和下水作业,注重教学反思,是把教学当作一项事业、一门艺术去追求的身体力行。

5.保重身体,劳逸结合。身体是人生的本钱,王雄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打球和游泳,从而保证了充沛的活力。我们要学会养身健体,工作要有张有弛,经常参加必要的文体活动,始终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健康工作,快乐工作,健康教学,快乐教学。

固然,教师成长的列车,没有终点只有永远。但众所周知,良好的学养和教养是一种功夫,一种境界,一种气度,平庸的教书匠是不具备这些的。正如徐州市历史教研员陈伟国老师在题记中所述的“生命有一个不可剥夺的权利,那就是成长……成长,永远在路上”。为此,为了教师与学生、课程的一起成长,心动不如行动!青岛市开发区一中的李付堂老师呼吁争做“一个从应试中走出的名师”,“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一个有追求的历史老师”。名师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断追求中丰富着自己的学养与教养的,笔者对于浙江嘉兴市历史教研员戴加平老师比较熟悉,他在12年的“教研人生”中秉承“行胜于言”“勇于担当”“不求速效”的宗旨,创立了“高中教师学科群体成长范式”,成功加速了优秀历史教师群体的成长,初步形成了在浙江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嘉兴团队”,受到了各界的普遍首肯。

诚然,尽管新课改的愿景很好,但现实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甚至有陷入“荆棘丛生的丛林”之困惑,这是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师“学养与教养”的巨大挑战,好不疑问,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聂幼犁教授曾说过各地的新课程实验难免出现某些混乱甚至非议,但乱世却是造就英雄的时代,我们如果抓住课改的机遇,经过一番比拼,你就能造就成为英雄!我们一线历史教师,应该如王雄老师那样,做一个“躲在书堆里的贪婪孩子”,并不断去“突破思想的边界”,负重前行,以求真务实精神,掀起一场建设性的新历史教育教学的“革命”。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变化,教师群体自身的压力也自然会越来越大,教师的“学养与教养”的提升更是时不我待。重庆的庞友海老师在《超越自我,乐在其中》一文中幽默戏称:初恋情人“文学梦”,没想到却是“史姑娘”伴终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史姑娘”的感觉,尤如陈年老洒,越品越有味!同样,笔者也一直作着孜孜不倦的求索,于是从彷徨到清醒、从困惑到反思;从疑惑到尝试,萌发了“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的执着信念,克服先天不足,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惊奇、生动和精彩,发掘历史的真善美和智慧,让学生能学得更为轻松与自信,在历史课堂上充分施展风采,收获梦想。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胜任的中学历史教师。我相信,只要前进,你就是一道风景。

令人敬佩的是,李惠军老师作为一位从教20多年的中学历史教育界的资深人士,他还是谦虚地宣称自己只是一个教学的“泥腿子”与“学步者”。相形之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自满或徘徊不前呢?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参照名师多精彩人生与不俗成就,对照当今中学教师“学养与教养”的要求,紧迫感和危机意识驱使我我自省、反省,我尚有诸多的缺陷:如并非科班出身,史学素养和专业水平与同行有很大差距;年龄增大,精力和体力难免有所衰退,尤其应保护好视力;教学基本功远远不够,课堂驾驭及板书和口头表达上力不从心;科研起步晚,缺少主攻方向,档次不足,缺少精品;摸着石头过河,兴趣过广,没有自己清晰的目标与方向,未能充分理顺人生规划;个性上贪多求大,资源不少但缺少合理的取舍和打造,且反思和借鉴远远不够到位等。

教师因敬业而闪光,《中史参》的任鹏杰社长说得好努力比能力重要!多年来,笔者一方面感觉自己越来越不会教书了,也愈加不敢轻易投稿了,本领恐慌时常折磨着自己;另一方对于理想的历史教学的渴望和焦虑也老是萦绕心头。外面的世界诱惑很多,也难免容易产生职业懈怠,因而,要敲开中学历史教师“学养与教养”提升之门,务必警醒自己按照上海的彭禹所说的“到广阔的世界里”去努力向学,逐步积淀,厚积薄发;同时,不求虚名,耐得寂寞,潜心经营学问----全仁经老师所推崇的“耕读人生”。为了提升自身的“学养与教养”,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师的理智选择应是:

1. 加强学习:优化内涵,提升素养——静心阅读,广泛交流,走近学生,研究教学。

2. 立足课堂,练好内功:磨砺自己——精心备课,优化设计,运用教学机智,注意教学生成,坚持教后反思。

3. 以教研促进教学,在实践中超越自我——重视观察与记录,反复实践与完善,勤奋写作,修炼风格。

“问渠(学养和教养)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活水来”,新课程改革已渐入佳境,期待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理想的召唤下,正如戴加平所身体力行的“承担起历史教育的使命”,积极打造“学者型中学历史教师”团队,推动历史教育教学走向真实,走向生活,走向学生的心灵。王亚男老师在其感悟文章的最后自白:“站在名师的肩膀上眺望是最好的“取法乎上”,为我加油!”是的,我要为“学养与教养”的提升加油!让我们以书会友,以文会友、以网会友,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力求做一位有思想、有境界、有涵养的中学历史老师。最后,还是用笔者博客的公告自勉与共勉:

我们洞察昨天亦着眼未来 我们关注历史也领悟人生

我们立足岗位却仰望星空 我们专注教学并超越功利

我们沉浸书香却拥抱生活 我们遨游网络更回归自然

我们愉悦身心更分享友谊 我们珍爱自我亦心系天下……
 

更新:2010-11-19 03:21:0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