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上有魅力的课程 做有魅力的教师

作者:永定县实验小学 赖兰珍 来源:XSK 点击:5406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校本培训专题发言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基于对新课程的再思考、再实践、再探索,2010、10、17—1019,我有幸参加了龙岩市小学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培训活动,在两天多的时间里我聆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专家李莉、福建省教育厅普教室专家高本光、朱秋华老师的教诲,还观摩了三节公开课,上课老师分别是龙岩松涛小学陈小丽老师、福安师范附小林琴老师和北京西城区的王莹老师。这短短两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教授们对新课程的解读让我对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有了更深的了解。两天来,各位专家、学者的授课,精彩纷呈,或生动、或朴实、或诙谐、或激昂。每一节课都带给我心灵的震撼,每一位教师都带给我全新的体验。听他们的讲座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让我对新课程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把我在新课程培训中的点滴与大家分享。

一、《品德与生活》的教材特点

1. 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编排教材。

2. 注重对儿童进行养成教育,突出良好文明习惯的培养。

3. 强调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与开放。

4. 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

5. 兼顾城乡儿童的生活与发展。

6. 文字浅显、简明,插图美观、大方,富有童趣。

二、这门课的价值

鲁洁:最有魅力的课程

理由:

1. 它扎根于儿童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其基本内容,是一种真实的教育。

2. 它搭建了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化育人的心灵,改变过去“空心人”的形象。

3. 它创设了愉悦的课程生活:重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不仅仅追求教育在未来 结果。

4. 它倡导人性化的道德:生态观、共赢观、分享观……

三、关于教材的使用: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四、关于教学活动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1. 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1)目标过大、过空、过泛,以至教学活动难以实现目标

(2)没有合理区分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2. 花样繁多的活动,却往往游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者所要达到的标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效。

有效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得越好,就越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要求叙写三维教学目标,则每课时必写三维目标,面面俱全,牵强附会。其实大可不必。目标的多维化会造成教学定位的虚幻化,使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简明、扼要、切实足矣。

所谓“真水无香”,简朴的教学理念、简明的教学目标、简要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过程、简练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教学目标的陈述:

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操作、可评估的。

那么,如何陈述教学目标呢?

教学目标是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而不应陈述教师做什么。

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检验教学是否取得成效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目标。

●目标定位应锁定课程标准。

●目标定位应吃透教材信息

●目标定位应关注学生实际

●目标定位应锁定课程标准。

●目标定位应吃透教材信息

●目标定位应关注学生实际

●结合课程标准——明白要求

●表述运用动词——易于操作

●陈述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学生位居主角——凸显主体

五、几点建议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用心把握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

2. 用心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

3. 激发创造的智慧,精心设计、选择和组织教学活动

4. 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帮助落实课程目标

5. 巧用课堂中的“意外”,升华课程目标

6. 学会不断地反思和追问,辨别目标的实现程度

六、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三条轴线、四个层面

1、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三对关系的交织点或核心是儿童。

2、四个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七、教材的理解与使用

怎样理解教材

1、教材是和儿童对话的文本。

2、教材是引导儿童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

3、教材是开放的学习资源。

怎样使用教材

1、要很好研究和解读教材,要达到的目标,所体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提供的各种信息。

2、凭借教材的提示、思路,联系本地区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让我们上好这门有魅力的课程,做个有魅力的教师,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谢谢大家!
 

更新:2010-11-16 06:07:0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