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出路在静心yu潜心
静心做事情是人生的一个享受,更是一个教育者的真实追求。我们每天每时都在强调心态平和、细心做事,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但在具体的事情面前却难以做到。人在常态下的做事效率和成功率是最大的,也不会应主观的情绪而影响到做事的效果。潜心则是要有对做事永恒定力,有平常的心态加之潜心的定力,做不好都是很难的,教育就是要静心和潜心。
1、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心不静则乱,心不潜则浮
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对教育的影响是早有定论的。教师在做教育时没有平静的心态,那就是乱套,没有潜心的品质,教育是做不实的。
(1)教师的静心是学生的福分
教育需要用“静心”去做,任何浮躁、郁闷的心态都是不能做好教育的,急于求成、揠苗助长都不是在做教育,尤其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教师是学生每天所必需要面临的一张脸,有人说“教师的精神状态意味着孩子们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参照系和精神构件。” 的确如此,教师的饱满情绪将会直接移植到学生那里,成为学生终身的美好记忆。教师的急躁、怨恨同样也能给学生带来终身的灾难。
教师是教育最为直接的主体,作为社会公共的知识分子,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构建社会精神世界的职责。进而,静心做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做教育的过程就是在构建社会、影响社会的过程。教育是在一步步踩实的前提下发展的,深入地,在教育的行进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教育的发展恰恰是教师在做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是在教师的教育经历中形成的。所以说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都带有那个时期的教师的品行,教师在做教师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品行牢牢地印在了教育上。可见,教师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道不可缺少的防线,“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技术的问题,而是教师人格的问题。教师良好人格的形成,要靠长期的书香浸泡和自我探求。更需要在做教育的过程中“静心”去形成。
(2)潜心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潜心应该是教师具有的最高境界,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潜心的,只有潜下去,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潜下去,教师才能在实现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在发展着自己,丰富着自己,完善着自己。这一过程是在不经意的造就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塑造一个示人的教师境界。重视这一过程的存在,就会形成一个完美、理想的教师境界,反之,就不要谈什么做教育了。
有潜心做教育的定力,教师就会有成功的人生;有积极的人生哲学;对各种人生问题应有较为深入的思考;有健康的心灵;有饱满的精神世界;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在实现潜心做教育这一理想境界过程中,途径是多元的,但有两点是尤为重要的。一是阅事,二是读书。
阅事,有两个含义。要观察有价值的事,要经历必须经历的事。就是要用一颗积极探求之心,去审视你周围发生的事,并能够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教育不可能要经历所有的教育现象,只要具备了善于观察的能力,才会熟练地应对各种教育现象的出现。经常地去品味身边的事,并把这些是融入到教育之中,这种积淀就会发酵成为你的教育智慧,丰富你的执教能力。阅事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做事。敢于尝试,敢于做一做,尽量丰富历世和做事的经验,丰富感觉,积累思考。事情都是在做了以后才知道该做还是不该做。任何一个成功的教育家都是从积极地做事的路径上走过来的。
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更易实现的途径是读书。读书应成为教师重要的生活状态,也是潜心做教育的重要标志。一个经常读书的教师,是不会差到哪去的,一个不经常读书的教师,是不会好到哪去的。读书可以与古人沟通,也可以得到万里之遥的思想者的启发。人类的精神史是一条河,不读书的人难免游离于这条河之外,会成为空洞的人。空洞的人的精神之河是干枯的,正像一张呆板的脸。
教师都读过大量的专业书,这些专业书代替不了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书。对人生价值取向的书、对生活本质探索的书都应成为教师的必读之书。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一方面人们把社会理想的实现寄托于学校和教师,一方面人们又担心孩子们未出校门就已是社会的问题,学校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社会问题的源头。所以教师应是完美的。其实教师也是普通人,承担着社会的诸多压力和烦恼,甚至更多。这与社会对教师人格、教师境界必然的高要求所存在的差距,成为教育问题的一大疑难。然而弥补这一差距的手段显得很苍白。读书,读书会成为弥补这一差距有效的办法。教师只有成为职业读书人,成为职业思考者,才可能成为下一代精神成长的路标。也就具有了潜心做教育的资质。
读书能够使教师更多的释放出理性基础上的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当读书成为生活,才具备当教师的资格。也是潜心做教育的标志。
(3)潜心是教师的情怀
三尺讲台是教师常驻的工作空间。传统的教育把三尺讲台看做教师的神圣地带,社会的文明、学科知识也都是通过三尺讲台传递给学生。教师的三尺情怀,是需要对教育的潜心的。
现代社会需要有序的更新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东西,“三尺”也在发生着变化。商业上的“三尺”早已被超市中的买和卖中的相互融合、相互交流所替代。教师的“三尺”也在渐渐地进化为更加广阔的领域。仅在三尺讲台上从教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间,讲台外还有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
教师的情怀也是能从三尺谈起的。比如说教师的委屈,学校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学生,家长面对的是一个孩子,家长常常会将他一个孩子的问题辐射到一群孩子的身上。这就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冲突,尤其是家长与教师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教师始终是处于弱势的群体,家长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上访告状,教师却不能。我深深的感到教师的胸怀是由委屈撑起的。
把委屈看成是忍让就是一种境界。人与人的忍让也有“三尺”距离的说法。清朝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相府与姓吴的邻居之间有一空地,吴家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张的家人写信报告,本来想请在朝廷做大官的张英出来制止。谁知,张英批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深感愧疚,立让“三尺”;吴家被张家之举所感动,也退让了“三尺”。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由此得名,成为千古佳话。
教师的三尺情怀有着极其深刻的寓意,教师经常对自己是很谦虚的,说自己是“三尺书生,一介微命”。但对学生往往是居高临下,站在教室里自己就是皇帝,自己就是至尊,真有点“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感觉。教室里稍微有点什么问题,就要“掘地三尺”查个水落石出。当然,教师并非都是掘地者。
教师的情怀不能局限于“三尺”的真实空间,在狭小的教室里也有无限思维和思想空间的存在。局促于三尺,是画地为牢,是心理短浅。教师的胸怀应是博大、宽容、大度的。是为空间有度,而心灵无限。
2、教育是规律的呈现,心不静则惘,心不潜则虚
教育是有规律的,教育是需要周期的。做教育者在做教育的历程中是能够找到这种规律的,也是能够感觉到周期的存在。静心做教育就是要积淀教育的规律,品味教育的周期,走进教育的深处。静心做教育需要睿智的做事品性和丰富的做事储备。品性是与生俱来的,尽管有人认为后天的修炼也是能够熟化自己的品性,但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是难以改变的。例如,教师在自己心情不好的状态下,面对学生时也要笑容满面,这种面具是很容易被本来面目所代替的,这种经不起时间流逝的品性,就不如真诚地向学生传递快乐,用心地向学生传递快乐,摈弃那种在学生面前表现的肤浅的快乐。
(1)教育是等待的过程,是渐修的开悟
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况且因人而异的原则也为教育的对象带来了不同的提升层次。有的孩子能够一下子就会领悟到知识奥秘,开窍的快。有的孩子两下子也不行,还需要三下子或四下子,开窍的慢。这种开窍,就是自悟。
教育中的自悟是一种常见现象。学生中存在着自悟的差异,教师中存在着自悟的差异,家长中也存在着自悟的差异。 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有的人一下就能解决,有的人一时反应不过来,要说“请容我想想”。因为前者感觉自己已经自悟了,而后者则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还未开窍”。既然是自悟,就会有时间的不同。往往我们在处理具体的教育现象是会忽略了这一点,大家都喜欢自悟快的,老师喜欢自悟快的学生,校长喜欢自悟快的教师。
现实中哪有那么多的自悟快的呢?上学期我们学校一个
有了渐悟和顿悟的同时存在,校长就好说话了。同样的事情会出现不同的看法,顿悟者就成了渐悟者最为有利说服者。可现实中哪有那么巧合的事情,若是两位都是个渐悟者,校长就要有顿悟者的智慧,若校长也是个渐悟者,就会对教师的做法产生不满,这样的教育误会太多了。
顿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它要求你自己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自然会明白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要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这就是顿悟。要求学生顿悟的时候,就要为学生创设顿悟的场景,给学生顿悟的机会。这种顿悟的机会更多的是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一节课下来,学生体验的机会有多少,学生产生顿悟的机会就有多少。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成功,就得源于不断地开悟和持久的渐修。他从做教师开始,就坚持天天写教育日记,始终不离课堂。几十年下来不想成为教育家都很难的。这恰恰是他自悟的发端,而他不断地付诸的实践,就是对自悟的渐修过程,过程结束了,即开悟了。
先有思想上的顿悟,后有实践上的渐修。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问题是我们有多少人有了顿悟后又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了身体力行的渐修呢?为什么人们常说“一百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是把自悟带向开悟的惟一通途。只顿悟未开悟,大抵是有思想、没干劲者。想法易实干难。
冯友兰一句警语:禅宗乃“无知之知,无修之修,无悟之悟,无得之得”也!教育的悟和修是分不开的,有思想还要有行动。
(2)教育是智慧的积淀,是无形的渗透
没有静心的胸怀,做不成教育,没有潜心的品质,做不好教育。新课程实施以后,对每位教师都具有极强的诱惑和挑战。是机遇也是磨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的课程理念,如何把新的课程理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其实质就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的智慧实施与无形渗透。
在学生的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编创公益广告”教学片段。
师: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广告可以说无处不在。谁
生:电视剧中插播广告。
生:大街上晚上有霓虹灯广告。
生:车身上画广告,车走到哪广告做到哪。
生:上网会发现飘荡着的广告,一直跟着你的鼠标走。
师:你能模仿一句广告词吗?大家听听这是哪个商品的广告?
生:咋的了哥们,让人给煮了?
(生纷纷抢答,易服芬)
生:地球人都知道哇!
(生纷纷抢答,南极棉)
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生纷纷抢答,奥柯玛冰柜)
生: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生抢答,步步高)
师:你看过公益广告吗?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
生:我在大风车节目里看过一个公益广告。开始是在一片树林里,有一群鸟落在树下吃食儿。突然树丛中伸出一支猎枪“啪”的一声,所有的鸟都被打死了,只有一只鸟逃走了。这时逃走的鸟飞到树枝上,用悲哀的声音说:“我们是朋友啊!为什么会这样?”看了这个公益广告,我觉得小鸟说得对,人类应该爱护鸟类。
师:一则广告唤起了你的环保意识。
生:我在烟厂附近看到过一个广告牌,是提倡义务献血的。上面画着一个小女孩,双手托着腮,微笑地看着过往的行人。旁边有一行字: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看了这个广告,我感到义务献血是一件很高尚的事儿。
师:一句真挚的广告词,一幅动人的画面,唤起了多少人对公益事业的热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参加一个公益广告设计大赛。
开发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教者利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广告词为线索,挖掘出了学生已有的广告意识、知道的广告用语,并由此切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公益广告,把语文知识同现实生活有机的融合到一起,使学生知识的升华水到渠成。呈现了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摆弄中发现,在琢磨中提高。“奇异的小喷泉”教学片段: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瓶子和水,咱们先玩一会好吗?老师看看谁会玩,谁玩的和别人不一样。
(学生实际操作)
师:同学们玩的真开心,那你们是怎么玩的?
生:瓶子空时浮在水中,瓶子有水时下沉。
生:我在瓶盖上扎了好多孔,可以用来浇花。
生:我在瓶子的四周扎了孔,发现水流出的差不多。
师:你扎孔了,真聪明。
生:老师,我也扎孔了,上面一个下面一个,我发现水的射程有远有近。
师:你也扎孔了,还有远有近。同学们,怎么同样是扎孔,现象却不一样呢?
生:是呀!
师:你们想不想象科学家那样研究研究呀?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同的扎空方法会有哪些不同的现象。
……
把新的课程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够急于求成,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剔除原有的不适应新的课程理念的教育观念,用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切实使课堂教学从形式、方法到意识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换,从而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离不开静心和潜心,缺少静心和潜心的教育不会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