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敬讲座:在青少年的心灵中播洒诗的种子
时间:2010年10月21日上午 地点:重庆市育才中学学术报告厅 整理:张震雷
l 故事引入:诗的力量
二战时,一孩子在战地专注读李尔克的诗,用诗对抗死亡。
l 一个伟大的民族再富有,诗也不显得多余;
一个民族再贫穷,诗就是其精神食粮。
l 诗有宗教一般的力量。——林语堂
l 如今,流行歌曲逐渐取代了诗,抢走了诗的传情功能。确实,好的歌词就是诗,但流行歌曲无法替代诗。
l 凡18岁的年轻人,本质上都是诗人。——邵燕祥
因此,青少年最容易跟诗贴近。
中学阶段就开始写诗的名家:何其芳、邵燕祥、顾城、舒婷
新诗教育的作用:
一、 能有助于培养学生一颗自由的心灵。
l 五四最大的成功是自我的发泄。—— 郁达夫
l 诗是自由的声音自由的笑。——艾青
l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思想是诗骨,精神是诗魂。
l 放胆文章拼命酒,坎坷生涯断肠诗。——洪深
l 诗人是预言家。
二、 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一颗博大的爱心。
l 美啊,到爱中去寻找你自己吧,不要在镜子的奉承里寻找。——泰戈尔
l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那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屠格涅夫《乞丐》
l 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染,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
l 上官婉儿将花,分为“十二师”、“十二友”、“十二婢”之称。问其何为?乃对曰:“所谓师者,即如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腊梅、杜鹃、玉兰之类,或古香自异,或国色无双,此十二种,品列上等。当其开时,虽亦玩赏,然对此态浓意远,骨重香严,每觉肃然起敬,不啻事之如师,因而叫作‘十二师’。他如珠兰、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之类,或风流自赏,或清芬宜人,此十二种,品列中等。当其开时,凭栏拈韵,相顾把杯,不独蔼然可亲,真可把袂共话,亚似投契良朋,因此呼之为‘友’。至如凤仙、蔷薇、梨花、李花、木香、芙蓉、蓝菊、栀子、绣球、罂粟、秋海棠、夜来香之类,或嫣红腻翠,或送媚含情,此十二种,品列下等。当其开时,不但心存爱憎,并且意涉亵狎,消闲娱目,宛如解事小环一般,故呼之为‘婢’。惟此三十六种,可师,可友,可婢。其余品类虽多,或产一隅之区,见者甚少;或乏香艳之致,别无可观。故奴婢悉皆不取。”
l 《红苕》 白连春 经过冬天红苕更甜了/削了皮涌出粘稠的/白色液体/那是养人的奶/埋在泥土里的乳汁/日益成熟/等到我们饥饿/才把自己拿出来/像母亲,在孩子饥饿前总把/乳房藏在衣服里/经过冬天红苕更甜了/春天。夏天。秋天/红苕都不把花开出来/也不把果结出来/等到我们饥饿才把/自己拿出来/泥土里包裹着的烫人的/不仅仅是/红苕的乳汁。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保持一颗童心。
l 童心就是赤子之心。
l 童心真诚,摆脱实用。——孩子能在无用的东西上发现美。
l (看到自来水漏水)谁欺负你了,你不停地流眼泪?——一五岁的孩子。
l 现代教育制度的一大弊端:扼杀孩子的童心。写诗可以重新寻回孩子的童心。
四、有助于培养孩子发现美的能力。
l 读诗必须与诗人心灵相会,才能读懂。
玻璃杯倒进开水是水杯,放入鲜花是花瓶,放进笔就是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