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有亲和力的教师
——读《走近徐斌》有感
打开这本书,我便被第一部分“自序——解读幸运”深深地吸引了。在这一篇中,徐斌老师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一次次公开教学中成长起来的过程。其中的一些话语让人有所思、让人有所感、让人有所悟。
这本书中记载了徐斌老师的一些教学案例,看完这些案例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语言朴实、好懂,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讲故事和动手操作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有所得,确实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原来大师并不是靠什么特异功能来上好每节课的,原来所有的成功都是因为曾经努力付出过!在每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后,大师所付出的比普通老师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
熟悉徐老师的都这样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专家中,徐老师算得上是将技术与理论结合得最好得老师之一,他的数学课堂语言生动幽默,设计精巧细腻,指导点拨到位,既有传统的扎实训练,又不失充满情趣,注重启发的现代教学风格。”
(一) 课堂充满引力
实施课改后,徐老师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他常说:“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针对课改后如何备课,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有人就提出过很多质疑,但徐老师认为,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我们应该追求真实课堂的动态生成。综观徐老师的数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他为了追求师生愉快的智慧之旅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正浓,课正行,兴愈浓,课以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以短短的四十分钟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徐老师开门见山的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用过?”学生由《三国演义》到《孙子兵法》,由《三顾茅庐》到《田忌赛马》……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很快被激活了,把具体方法与“策略”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与心理基础。
倘若没有徐老师精心的点拨与指导,学生的思维怎会如此活跃,课堂上怎会有如此精彩的场面,徐老师一直孜孜以求,走进他的课堂,真被他的精心设计深深折服。
(二) 语言充满魔力
许多人知道课上的徐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娓娓动听,绘声绘色的讲解引人入胜,能很快紧紧抓住孩子的童心,平时徐老师特别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他努力追寻一种充满魔力的课堂语言。“你的结果离结论已经不远了”、“你真聪明”、“你的办法真好”、“你想的办法老师还没想到”……这些启发性激励性很强的语言在他的课上使用频率很高,孩子们自然喜欢他的数学课了。
“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一起到森林公园看看动物朋友,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你们知道今天是谁的生日吗?”“是大象的生日”……随着老师的提问,孩子们或大声回答,或同桌间窃窃私语,或点头微笑,或挥手致意。同学们肯定觉得这个老师上课有趣。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徐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以“大朋友”角色出现,伴随着亲切柔和的儿童化语言,设计种种游戏,与孩子平等对话,以开放的形式,带领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自信心增强了,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合作意识和个性化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上常会出现未曾预料的精彩。
徐斌老师说:“一堂数学课就是一段生活,一段老师和学生情感交流、智慧互动的生命历程。”说得多好啊,正是把数学课当成了师生“情感交流、智慧互动的生命历程”,徐老师的课才上得那么和谐、愉快、舒心。在这本书中徐老师还写了这样一句话,要教好孩子,你首先得自己成为孩子;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去亲近学生,用自己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去打动学生。我要把句话作为我工作的方向,并永远伴随我的教育生涯。
(三) 人格充满魅力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作为一个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可以想象工作的紧张和忙碌,在徐老师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主题帖上有很多老师跟帖求助,他都是在最短时间内回复,每次他总是诚恳的给予帮助、指点,让青年教师在课堂上获得前行的动力。
他的恩师盛大启老师在他的教学专著中写道:徐斌老师是那样的执着,他上每一堂课都兢兢业业,他批改每一本作业都一丝不苟,他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关爱,他做每一件工作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所以,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着无穷的人格魅力。
(四)功底深厚扎实
徐老师刚参加工作时,每个星期听他的恩师盛大启老师的数学课,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还读了大量的数学课堂教学实录和教育教学类期刊,从撰写的几百万字的笔记中,他更是得到了深层次的理解与洗礼。
哲人说:“读书就是在读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在读一段段宝贵的时光,在读整个大千世界,是一个分享作者快乐的时候。”尤其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徐老师勤于笔耕,不断总结,他读书勤写笔记,他上课勤写教后感,记下自己的成功与教训,为自己积累第一手资料,他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已有200余篇。这些扎实的理论水平,使他充满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对于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他都有独特而又精辟的见解,让人不得不从内心折服于他。
徐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