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不是天生的
---读《大师的教书生活》
到了五中,接触到我们学校这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就总在思考着如何造就学校大师级的人物。于是,带着问题,我在当当网上购买了周勇著的《大师的教书生活》,利用了二个晚上的时间进行专门的阅读。书中介绍钱穆、朱自清、鲁迅、顾颉刚、陈寅恪、沈从文六位大师的教书生活。
作者谦虚地说走近大师是一门“为己之学”是为了通过感受大师的教书生活体验,来滋润和丰富自己随时都可能枯萎的职业心灵。而我更想与大家分享的一点感受是:大师不是天生的,由教师而大师是经过艰苦历练而成的。
通览这六位大师,除顾颉刚、陈寅恪在为师前可以称得上已具“大师”之名外,其余4人都是辛苦历练而来的,而这样的过程,与任何领域的成功人士一样,似乎没有特别的途径。而其方法,亦不外是勤奋刻苦,专心敬业,以及改革创新。钱穆在被京城学界名流发现、成为“名教授”前,已在中小学教过18年书。而这18年间,无论身处何处,钱老师从未停止过他的“读书治学”,因为在他看来,“学术不息,则民族不亡”。我们以前更加注意的是作为大文豪的鲁迅,没想到,作为教师的鲁迅,也是那么的认真,“为了上好课,鲁迅每天都要熬夜”,而且还会“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我们可能以为鲁迅会上语文类的课程,但鲁老师在学校却始终教授着“化学”、“博物”、“生物”类的功课,在之江两级师范学堂时,鲁老师甚至“在积极准备写一本《西汉植物志》,以充实教学、愉悦自己”,而在绍兴府中学堂,作为教务长的鲁迅则是个“在管理上非常严厉的人”,“他每晚到自修室巡查”,竟赢得了学生们的“敬畏”。
我感受着大师的教书生活,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所从事的教育生活,似乎找到了文中提到的“虚怀若谷”与“百感交集”,想想若是为了计算一下会得到多少“名利”与“地位”,恐怕就会让自己陷入失望与虚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