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活法
——新课程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断想
新课程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重构。自主、合作、民主、宽容、反省、创新,是新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找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就得明了这一点。
历史教育的本质,乃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包括古人与今人对话,教师和学生对话,学生和学生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希望自己能抛弃愚蠢,学会睿智,忘掉仇恨,增加理解,生活更加美好。在对话中,教师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对待生活;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就是如何对待自己。
历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最终指向人——历史上的人,生活中的人;课堂上的人,社会中的人。古人已然逝去,学生正在成长,人人借助于形形色色的人来思考如何做自己,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连接点正是教师和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在现实中,教师的生活态度不容忽视:教师如何对待生活,就是如何对待历史;教师如何对待自己,就是如何对待学生。
如此看,我们所谓的“专业成长”,其实就是“换种活法”。
哦!换种活法,换种什么活法?
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阅读历史学书籍,懂历史脉络,晓历史细节,挖历史智慧,让历史课成为历史课,“把历史还给历史”,目的不是回到历史,而在于使历史活起来、变得有生命力,以便让学生的现在人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受益。阅读教育学、心理学书籍,让我们将教学提升为教育,将匠气提升为大气,不仅懂得“教什么”,而且明白“怎么教”;阅读哲学书籍,时时冒到形而上去放放风,在人性的更高处透透气,将有助于我们追思和感悟教育人生的真谛,摆脱形而下的烦恼和愚昧,知道什么才真正值得。
让思想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思想从何而来?多一些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心”(理性),自主思考、自主激励、自主发展。多一些同仁间的协作,多一些师生间的互动,多一些更开放的集体协商,交换彼此的视野,交换彼此的观点,让大脑多元一点、复杂一点,多元过后方宽容,复杂过后才简单。
让评价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评价不是学习过后的奖惩,而是学习过程的内在指引。评价是有效学习的发动机、助推器,它与学习相伴始终、形影不离。让我们不要吝惜赏识和关爱的目光,将评价植根于日常教学。“拈花微笑”般的评价,何其自然默契,又怎能让人无动于衷?
让反省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反思更多地由情感转向理性,重在解决程序和行为层面“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反省内含价值判断,反省的前提是敬畏。无所敬畏,也就无需反省,容易胡作非为。让我们怀着虔诚和感恩之心,面向“敬天”、“尊理”和“爱人”,日日三省吾身。
换种活法,谈何容易?改头换面,伤筋动骨,不得安宁。
换种活法,说简单也简单。穿衣吃饭,砍柴挑水,如此而已。
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判断和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