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觉醒——当代教师成长的灵魂
(本文摘要,主要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家成的讲座内容,中间也穿插有本人的点滴思考。听讲座时间,2010年7月11日下午。听讲座地点,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多功能报告厅。)
一、生命性:交流的起点。
李老师分别从“总体的评价”“‘我’的存在”“‘你’的存在”“未来的可能”几个方面阐述了生命性的内涵。举例分析为:⑴从韩军老师说起;⑵科恩的《自我论》;⑶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小结: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展现、实践、拓宽、超越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价值。“其实,学生的成长是考它们自己的努力铸就的。”
好在我不完全接受李老师的观点,因为这句话必须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教师的引导作用,教育的必然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等要素和元素。
二、关注教师职业生活的灵性。
李老师说:“总体的评价”是由“初始的熟悉阶段”“彷徨与内在的冲突阶段”“顿悟与自我教育阶段”“拓展空间,深化发展”“回归现实,面对现实”等五个阶段组合而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灵性。
本人以为,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要善于拓展空间,深化发展,要有现实观念,要善于思考自己职业的灵性,是有一定道理的。世间无论何人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其实都免不了都要经历几个阶段,无论是人生境界的追求,还是艺术境界的攀登,或是参禅悟道的化境,都必须要经历类似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三重境界。我想,李老师在这里将它们引入“教师职业生活的灵性”之说,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三、关注教师职业生活的理性。
⒈自我的声音。李老师认为:职业生活中的生命体验应该是“希望、未来、可能、力量。”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低头做事,那么,这个老师不仅可悲,还很可怜。”(程红兵语)
这句话,本人觉得应这样去理解,“教师”是职业,最多是职业生活,但它绝对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把“职业”等同于“生活的全部”,任何人都有可能陷入“可悲”“可怜”的境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过去为了报道某某某先进教师的“感人”事迹,总是反复地渲染“某某老师如何如何地在自己的孩子病得非常严重或其老父老母弥留之际某某某老师却仍然坚强地站在讲台上心无杂念地给学生讲题目”云云,这不但是缺乏最起码的教师职业生活的理性,恐怕连“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人情味都没有了吧!更何谈“教师职业生命的体验”呢?好在如今“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已为大众所熟知和理解且接受了。当然,有一点必须声明:这种“渲染”并不完全是“某某某老师”的错误。
⒉感受我们职业生活的独特性:敏感性、生命投入、生命交往。例证《专业,教师成长的自觉》。
⒊成人化的理性思维和做法。案例《打人的孩子,被打的老师和这个班级》,李老师详尽地阐述了这个案例的分析与追踪。其实,李老师就是想告诉我们:教师职业生命的投入,应是从多侧面、多角度的综合性地关注和关爱学生的“人本性”,不可仅凭一时、一事就刻板地搬出教育的条例,或实践一贯做法。反思现实,这样的案例多,但真正去分析、追踪和反思的并不是很多,它们往往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悄然逝去,而教育“心灵”中的痕迹,有的恐怕是不可抹去的了。
⒋“事理”意识。
⑴对于学生教育“成人”过程中,教师的理性。
⑵对于学生“成事”过程中,教师的理性。例证《教育价值:蕴含在主题活动之中》——谈的是某班级主题班会活动“运动会,我可以做些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这次主题班会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与辐射效应极佳,同学们全员参与,积极参与,顽强拼搏,运动会成绩斐然。
——我倒不是在意于这个班级运动会的成绩,我思考和在乎的是:我们的很多教育形式早就应该扔进千年历史的垃圾堆中去了,可这类形式主义的无用的教育方式,至今仍然大量存在于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几乎随处地经常可见可闻。
⑶理性的思考,往往是我们能够把任何一件事情(本人注释:自己力所能及的且必须做的事情)做到位的重要保证。例证《我校“教学设计”的三次变革》。这个例证让我想联到了很多,例如:职称的评聘、先进的评选、教师业务竞赛、教师业务考核等等,很多却很是缺乏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并不是夸张地说,这种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很多时候严重地束缚着教师职业生命的手脚,甚至会窒息教师职业生命的“自觉”——但愿本人是“悲天悯人”吧 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