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
最近在看林高明老师写的《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林老师数年来始终出入于课堂,浸淫于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思考,从宏观的理论,到微观的分析,他做出了令人叹服的分析,所见所闻、所感所读、所思所想,都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学习和借鉴。现在很多学者,要么高屋建瓴但缺乏对最底层教育的分析;要么借鉴国外的东西太多,而忽视了国情,忽视了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下的现实课堂真相。
林老师的许多观点,对我如醍醐灌顶,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书中说到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只有精神上的独立,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他说:“自己,只有自己的思想才能拯救自己与教育。谁选择了站起来,谁便向着太阳,离梦想近了、更近了!……”
是啊,我觉得自己对思想这个词语是多么的陌生。虽然我一直在努力地追求,但细细揣摩,我追求的更多的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在课程改革的追风路上,我缺乏的就是理性的思考。在课改路上起起落落的各种理论与思想的交锋中,在徘徊和寻找中失去了自我,对自己缺乏微观的分析,对教学更缺乏整体的思考和建构。所以更多的是人云亦云,只是疲于赶路,永远只是一个追风人。
香港中文大学丁锐等说过:“整个课程改革都声称教师要进行‘范式转移’。……但现实恰恰相反,因为课程文件上愈来愈多条条框框,……,差不多是要指挥每位教师每日在课堂如何教学,这跟教师的专业发展背道而驰。……教师好像只需学会如何按课程、细则、指引及工作坊所提供的技巧,便可以执教了。……这对教师发展自己的教学观念、构思和专业成长造成桎梏。”
是的,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仿佛成为了流水线上的一个操作员,仿佛按照既定的模式、方法,按部就班地实施,就能上好课,那么教师自然就不用思考了。。可是,不思考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现象,不会思考的教师怎么能教出会思考的学生?
幸好有专家为我们指路。潘晓明老师如是说道:“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专家们众说纷纭,我们也莫衷一是。还好,真正每天在教室里和新课程打交道的,站在讲台上能够决定点什么的,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还是我们一线教师,而教育变革的最终力量可能还是我们这些‘草根’。”即使是教学的一“草根”,我们也应发光发热,多读书、多思考,才能真正做一个有思想的“草根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