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阅读,我的职业成长
——一个年轻教师的教育阅读史
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我的教师生涯已经快10年了。回顾这近10年的教师生涯,我发现,教育阅读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最初的教育阅读源自教学上的困惑,最初的阅读动机纯粹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
初为人师,虽然热情高涨,但毕竟缺乏经验,对中学语文的教学并不了解,备课时往往就抓不准重点、难点,不太会分析课文,不会组织教学内容,课上得一塌糊涂,学生对我的教学并不是太认可。教学上的挫败感一度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心情也极度郁闷,如何尽快迈入语文教学的大门,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成了我当时最大的愿望。我向来有向书本请教问题的习惯,于是我找来了一大堆诸如《语文教学原理》、《优秀教案》、《特级教师教学案例》等书籍来阅读。除此之外,我还常常到网络上搜寻教学资源,当时刚刚兴起的中学语文资源网、中学语文网中网、三槐居等语文教育网站里,有大量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参考资料,这些也成了我浏览的对象。
通过大量的教育阅读、吸收、借鉴,渐渐的,我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比较上手了,备课时也能找到恰当的切入口了,对课文的分析也比较到位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懂得组织了。我的语文课上得越来越有模有样了,学生也逐渐接受了我这个“菜鸟”级的语文老师。在新教师转正汇报课上,我的一堂《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学也得到了同组老教师的认可。这是我因教育阅读而获得的浅层次的成功。
随着教学方面的日益上手,对教学上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理已经不再是什么困难了,心里面便渐渐地产生了一些不满足。因为教师的工作实在是太平淡和琐碎了,本来当教师就不是我的人生理想,更何况是当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渴望自己能够在职业生涯上有所突破,虽然不能像我所熟悉的钱梦龙、于漪、魏书生、韩军等名师能在语文教学领域大名鼎鼎,但至少也应该像我在每期的《语文教学通讯》等语文教育刊物上所看到的封面人物那样,对语文教育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较为丰硕的教育成果。
于是,我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了这样的初步规划,3年内胜任高中语文的教学人物,5年内考上教育硕士,10年内在南安市语文教学领域中崭露头角,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职业规划呢?我一直很注意在阅读中了解这些语文名师的成长经历,我发现他们在语文教育上的成功,无一例外地得益于教育阅读和教育写作。长期坚持不懈的教育阅读,让他们具有了广阔的教育视野,让他们拥有了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而笔耕不辍又深化了他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促使他们在语文教育上收获更大的成功。平凡如我,如果想真的在语文教学领域里,有自己的一点东西和成就的话,也必须走这条路。
于是,我的教育阅读取向也渐渐明朗起来。我主要阅读三大类的书籍,一类是一般的教育理论著作,一类是语文教学理论,一类是中文专业书籍。因为我知道,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是盲目的,而空有理论却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教育实践中也是会遭遇尴尬的。一般的教育理论著作和语文教学理论,开阔了我的视野,启迪了我的思维,使我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而中文专业书籍的阅读则让我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使我的课上得更有语文味。
随着知识的不断充实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我对语文教学的感悟也逐渐深入,在某些方面也能提出属于自己的看法。当我把自己的一些看法转化成文字时,我便尝试着向我熟悉的教育刊物投稿,而这些文章竟然大部分得到了认可。当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如何突破写作上的高原现象》,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11期时,我对教育研究的兴趣和撰写论文的热情被迅速点燃了。教育阅读让我对语文教学领域中的一些问题更加敏感,使我很容易便能找到一个写作的论题;而为了能写出更有深度、更有质量的文章,又促进了我对相关文章、书籍的阅读,使我能阅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而读与写的相互促进,又对我教学上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所教班级的语文在2004年的高考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3—2004学年,是我从教的第三年,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收获最为丰富的一年,不仅教学成绩获得了学校的肯定,业务上也有较大的突破,十几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我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质的跨越,由一名教学生手转变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2004年教完第一届后,为了实现自己事业上的更大突破,我报名参加全国教育硕士的招生考试。由于有了前三年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我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成了福建师大2005级的一名教育硕士研究生。由于福建省即将在2006年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在脱产学习的一年间,我除了大量阅读语文教学方面的论著外,也翻阅了不少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这些论著给了我全新的视野,使我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思考语文,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得与失。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教育理论素养,对我的教育写作也起到了直接促进作用。我在求学期间所写的《当代国外写作教学发展新趋势》、《中学生写作习得性无助感:成因及对策》等多篇论文得到了发表,其中还有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由于我对中学作文教学比较感兴趣,在导师余岱宗教授的帮助下,我初步确定了以中学生写作失语现象,作为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方向。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研究方向,面对着林林总总的资料,我一度迷失了自己,整天陷于各类资料的阅读之中而毫无头绪。幸运的是,这时候我读到了两部教育理论著作,刘云杉的《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和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语文:表现与存在》让我知道了,语言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学生的写作失语源于其心灵世界的被遮蔽;而《学校生活社会学》则让我明白了,制度化生活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关系,这是中学生写作失语现象的深层原因。我由是明白,要探讨中学生写作失语现象,必须将思维的触角从单纯的写作教学架构拓展到包括社会、文化、历史等在内的更为广泛的教育语境中去。研究思路明朗了之后,阅读的方向也就比较清晰了。我不仅翻阅了大量写作教学和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外,还阅读了不少的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的论著,经过一年的阅读、思考、写作,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对中学生写作“失语”现象的思考》最终完成并顺利通过了答辩,还被评为2007年福建师大非全日制硕士学位优秀论文。在这一年里,我还被评为“泉州市教坛新秀”,因为在作文教学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还被邀请参加泉州市中学作文教学研讨会,并做了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专题讲座。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和深化,我发现,尽管自己也已经算得上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了,但还远远未能适应新课改的种种挑战与要求。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学生,我依旧会惶惑,会茫然,会举足无措。但我知道,只要有阅读陪伴,我终究会适应新的教育挑战的,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的。
据说后魏宣武帝曾问博士李先,“天下何物为最善,可以利益人神智?”李先回答,“莫若书籍。”是的,读书可以启人心智,促人成长。教育本就是启人心智的事业,也是充满挑战的事业,既然选择了教师,就应该热爱阅读,让自己的神智保持清爽,让自己得到成长。
近10年时间的历练,从初为人师的惶惑茫然,到如今的小有成就,教育阅读让我受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