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盈手,真情满怀
转眼间,踏上教坛已经15年了,我也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成长为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独挡一面的骨干教师。一路走来,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进步着,收获着,快乐着!我庆幸能够在东路小学这个浸润着书香的沃土中躬身耕耘,我感谢新课改大浪淘沙的历练让我的羽翼得以丰满。
从孩童时代起,我就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初中高中大学,我更是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我能读到的所有有益的书籍,并且养成了摘抄和剪贴的习惯。尤其是大学时代,是我最多的的时候,除了专业书籍外,我读的最多的是文学书籍。《傅雷家书》这本书当时给我很大的震撼,做了大量的摘抄,并写了读书笔记。大量的阅读使我有了一点的文学修养,办系刊,写文章,忙得不亦乐乎。
参加工作了,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依然坚持着自己热爱阅读的习惯。我自己订阅了《中国青年》《辽宁青年》《教师之友》《教育科学论坛》《教师博览》《师道》《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教学设计》《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小学作文评点报》《小作家报》,教高年级的我,为了高屋建瓴,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需求,又订阅了《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应用写作》《十月》等。尽管上班伊始,我的薪水很低很低,连同事们都惊讶于我对读书的热爱。我身上穿着学生时代的旧衣服,手里却捧着最新出版的书籍报刊。我还经常在报刊亭购买《读者》《散文》《杂文》《智囊》《作文通讯(初中版)(高中版)》。我还经常向学校的图书馆借阅书刊《辅导员》《班主任之友》《斯霞教育文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等。
我徜徉在教育的书海中,贪婪地吮吸一切的营养。我羡慕书中名师的管理方法,我佩服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我模仿着,实践着。热爱学生,关爱学生,耐心地鼓励学生,其实那时候的我只是在单纯的模仿,很少有自己深入的思考。虽然上班初期的我,很受领导的赏识,因为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因为班级各项成绩的名列前茅,因为班级学生的多才多艺,因为班级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的各种大型活动给学校赢得了殊荣,因为带领的“雏鹰假日小队”的爱心活动被电视台专题报道,但是我知道那一切只是在学习,只是在跟在名家的身后亦步亦趋,尽管那时的我获得了很多的荣誉,连续三年的市德育先进个人,公司的青年岗位能手等等。
其实我觉得自己那时的阅读都是肤浅的,因为缺少的是自己真实的思考。真正让我有所顿悟的是一次和一位同事的谈话。我们都觉得每天在琐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感觉自己日渐贫乏,学生时代的老本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困惑的是,自己很勤奋,也阅读一些所谓的书籍报刊,但是感觉干工作不再得心应手,尤其是在教学上,觉得自己很难突破。怎么办呢?我苦恼地问道。她说:“读书啊!”接着,她把自己买的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借给了我。于是我利用一个寒假的时间把这本书阅读了两遍,有的文章甚至是多遍。《文化苦旅》让我领略了中国古代文化深厚的底蕴,让我看到了一个文化人对于历史对于民族的思考。后来我自己又购买了两本《文化苦旅》,其中一本送给了我的一个学生。从此余秋雨走进了我的视野。此后的报刊杂志中只要有他的文字,我都买下来。《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文集陆续摆上了我的书柜。两年以后,教学《月光曲》,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我突然想到了《行者无疆》中的关于贝多芬的《盔甲里的善良》这篇文章。是的,在那些贵族的眼里,贝多芬是怪异的,暴躁的,但是那只是对于虚伪的贵族,而对于普通的民众,贝多芬是充满了慈善,甚至不惜为此得罪所谓的权贵。于是在我第三次教学《月光曲》的2001年,我才真正读懂了《月光曲》,读懂了贝多芬。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朗读读了《盔甲里的善良》,记得当时和我一样学生很激动,因为他们也因此真正读懂了《月光曲》,读懂了贝多芬。因为那时的我开始真正的思考。阅读着,思考着,收获着,也喜悦着。此后的两次教学《月光曲》,我不再给学生朗读这篇《盔甲里的善良》,而是请学生自己在课前查阅一切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学生自己已经能够读懂贝多芬。思考着,实践着,升华着,欣慰着。
从《文化苦旅》起,我开始游走于我们鹤城的大大小小的书店。只要我知道的,看到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我都会买下来。李镇西的《从批评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民主教育》,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于漪的《给语文教学加点钙》《站在大写的人字上》,魏书生的《语文教学》《心灵的轨迹》《学生实用学习法》《学习化中国》《学习的革命》等,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思考着,践行着。从《学习化中国》《学习的革命》中我知道了“学生的大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我们点燃的火把”;从魏书生那我我更深深地懂得了“一个人要少抱怨环境,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从苏霍姆林斯基那我真正明了每一个孩子都有想成才的愿望,只是他们的成长有早有晚,老师要有耐心;从亚米契斯那,我更深深懂得对孩子的爱并不是表面的功夫,而是从心底真正地喜欢孩子的纯真,爱惜他们的宝贵的童心……和一位位大师对话,我学会了思考,思想也得到了历练。
魏书生的“责任包干制”班级管理方法,让我耳目一新,尝试着改进后引进我的班级管理,学生们都成了班级的小主人,我的班级管理更是得心应手。李镇西的《无法回避的一双眼睛——我的愧疚》,也提醒了我不再轻易严厉地批评迟到的学生,而是给予他们一份理解,一份宽容。《赏识教育》让我品尝到了赏识的巨大魅力。《玩的教育在美国》为我的教育视野又开创了一扇崭新的窗,原来在玩中学,孩子会学得快乐,学得更好。从《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我更是明了了学生的思维是多样的,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发展每个孩子的思维特质。作文讲评课说课《真情浓墨写童心》在公司举办公开课上赢得了好评,我的作文教学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辅导的学生的习作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学习竞赛和文体竞赛中获得大奖,因为是一本本充满智慧光芒的书籍为我也为我的学生开启了广阔的天地。
现在的我更经常地在网上品读名师名家的著作,演讲,讲座,课堂实录等。每一次都要做详尽的笔记,然后反复的读,思,品,也尝试着学。从王嵩舟,窦桂梅,蒋军晶,于永正,王传贤等语文教学名家的文字中,我深深感到了文本细读的魅力,理解了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更要备自己,就像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一位历史老师说到:“我的课备了一生。”我此刻的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与特色。例如在教学省级公开课《长江之歌》这首现代诗歌时,我就是在反复研读教材,查阅了大量资料,还有中学的诗歌教学方法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确定了四步教学流程:一)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二)想景悟情——感受诗歌内在美;三)品词析句——感受诗歌语言美;四)探索创新——感受诗歌创作美。课堂上行云流水的语言,学生情满心间的表达和朗诵,令听课的老师都为之叫好。也由此,我把握了现代诗歌教学的一点方法。这就是思考的力量!
在这里,我把几年来阅读的书籍杂志简单地梳理,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
古典类:《论语》(六个版本)《庄子》《老子》《大学中庸》《菜根谭》《古文观止》《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中国古代小说史概论》《初中文言文全解》等
文史类:《《复活》《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简爱》《罗亭》《漂亮朋友》《夏洛的网》《小王子》《曹禺选集》《冰心选集》《张爱玲苏青散文精选》《鲁迅选集》《围城》《杨绛文集》《平凡的世界》《毕淑敏散文集》《王蒙说》《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记》《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山居笔记》《小家屋檐下》《海子的诗》《常常,我想起那座山》《似水年华》《席慕容诗集》《罗兰小语》《二十世纪名家经典海外游记》《沈从文散文全篇》《台湾杂文选编》《莫砺锋说唐诗》《智慧背囊(十本)》《毛泽东诗词全集》等
-教育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郑杰)》《陶行知教育文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上下)》《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录》《我的教育理想》《培养反思力》《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教育的革命》《学习化中国》《小学语文心育的艺术》《名师的人格教育力》《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好课是这样炼成的》《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李卫东讲语文》《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初中作文训练艺术》《中学作文教学导论》《哈弗女孩刘亦婷》《董进宇教育全集》《赏识教育》《诱惑与困惑——美国素质教育参考》《玩的教育在美国》等等
人文类:《罗素全集》《傅雷家书》《相约星期二》《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易中天品三国》《青年七个必要的选择》《智慧日记》《中国作家院士十人谈》等
杂志类:《中国青年》《教师之友》《教育科学论坛》《教师博览》《师道》《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应用写作》《十月》《读者》《散文》《杂文》《智囊》《作文通讯(初中版)(高中版)》《意林》《意文》等。
也许会有人不相信,我,一个小学的老师会做这样比较大量的阅读,但是确实如此,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阅读上。枕边常常放着几本书,背包里也装着书,走到哪里读到哪里,甚至家里的洗手间也放着几本书,甚至做饭烧水的空余时间我都在读书。
我不仅自己酷爱阅读,还引领着学生走进阅读。曾经利用午休时间,全班连续听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班同学用红领巾蒙上眼睛,静静地静坐着,听班长读着,来切身感受一个盲人的世界,黑暗中的光明。这形成了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引得高年级六个班的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在走廊里透过窗户悄悄参观我们的静修品读。连续一学期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朗读《夏洛的网》和《小王子》,并建议同学年组的老师也给学生阅读这两书,同时还给学生推荐《窗边的小豆豆》等书籍。每天会领学生吟诵《论语》《唐诗宋词》《毛泽东诗词》。每天语文课前五分钟,请一名学生朗读一篇小文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就这样,读书不仅丰厚了我的文化底蕴,也让我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年末,每个班级都开联欢会,演节目,吃东西,而我的班级却召开的是《班级读书会》,我们每一次都会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同学们七八个人一小组,每个小组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同学们在会上以各种那新颖活泼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好书。我们的读书会也有美味的食品,那是同学们自己做的做的一盘盘精美的水果拼盘和并不昂贵的小糕点等;我们的读书会也有快乐的笑声,那是同学在以小品的方式介绍自己己喜爱的书籍或是演绎着读书中的趣事。我班的读书会同样也成为了学校的寒冬里一道温暖而亮丽的风景。
如果说多年前的我,阅读只是浅层的学习和模仿,那么此刻的我已经学会了思考,而思考也总是使我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思考的火花记录下来。开始我会在日记本上做摘录,写教育教学手记,后来买了电脑,我就在网上建了自己的博客,闲暇时,我会记录下在学校的点点滴滴,写写自己对平淡生活的热爱,书写自己对教育的理想和思考。博客中《中国家庭教育的缺失》《关于中小衔接的思考》《爱不言弃》等博文相继被评为精华博文,受到了博友的好评与共鸣。与书相伴的日子,与文字相随的岁月,平淡无奇的生活日益丰盈起来。课上,我注视学生的目光更柔和了,课堂语言精致生动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表达的渴望也如春天的竹笋,萌生,拔节!
最能致远是书香。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着他们知识的大海.。”我将谨记他的名言,无限的相信书籍的力量。我也要铭记朱永新教授的教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感谢多年来书籍对我的滋养与磨练,它是我人生路上永不言弃的知己,它给予我了快乐与幸福!边行边读,边读边思,边思边写。书香的沐浴与熏陶,将永远丰盈着我健康的生命和一颗热爱孩子挚爱教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