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名师风采 令人心旷神怡
序:由于今天下午才拜读完《学学名师那些事》一书,所以现在才上交博客文章,真的很抱歉。期初规定,播客文章上交迟到就会降等。不过我宁愿博客降等,也不愿不看完书就写读后感受,因为这样是对名师的不尊敬,更是对自己的欺骗。闲话少叙,下面就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受。
看到《学学名师那些事》的书名后,我们便知道了书的主要内容,书中给我们列举了二十四位名师教育教学中的经典案例、绝技。其中列举了十三位语文教师、三位数学教师的精彩案例,八位有独特管理经验名师的案例。看后无不叫我拍案叫绝,这本书是我看的最认真的一本教育著作,不但有批注,而且在领略每位名师的风采后都写了自己的或体会或感悟或反思。
每位名师都展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采,比如语文名师窦桂梅的激情教学的魅力,感染着每位听课教师及学生们;数学名师黄爱华的玩抽签组数比大小的游戏深深的吸引了听众,给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师李圣珍老师擅长教育“在教育方面已经没有希望的教育弃儿”的案例,使我从心底里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不但名师的教育案例吸引了我,名师的教育理念更是值得我学习,比如魏书生的赏识教育;唐爱华的“从错误堆里找宝贝”;霍懋征坚信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任小艾的“理解、尊重,让禁区亮绿灯”;高静的“心要公平的教育平等”。
书中列举的二十四位教师为什么能成为名师呢?读过此书后,我找到了答案,也许答案不够完整。他们是爱生如子的神;是善于钻研的研究者;是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者;是善于学习的学者;是善于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导师……
以上便是我通过读书找到的名师的共性的特点,这些共性的特点也是我应该学习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对学生的爱还不是大爱,不善学习,不善研究,处理问题时不够冷静、不够智慧,我的教学还没有完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通过读书,我也从中学会了几招。
如果说让我写读书后的感受,更多的是佩服名师的智慧,折服于名师的人格、爱岗敬业,惭愧于自身还存在很多缺点、不足……
现将自己读书的点滴体会写进博客,与各位分享:
读过窦桂梅的“情感体验课堂来自激情教学”后,我附了如下体会:
我们实验小学的老师都亲身体验过窦桂梅老师课堂上的激情,这种激情不是表面的张牙舞爪,不是在演戏,而透过她的眼神便可透视出其爱岗敬业、其爱生如子、其善学如痴、其钻研如狂。所以要想“激情”激得恰到好处,必先爱岗敬业、必先爱生如子、必先善学如痴、必先钻研如狂,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激情真切地感染学生,我们的激情才能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学生的梦想,照亮学生的人生。
看过于永正的“来点儿幽默,让课堂快乐起来”,我写了如下读后反思:
“幽默”是生活中的调味剂。“丑”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学生们都喜欢会“幽”的教师,“幽”的前提是睿智,睿智的根源是善学。要想成为让你我他、让你们我们他们都快乐的人,就先从“幽”开始,要想走上“幽”的溜光大道,必先走进书海。
拜读魏书生的“赏识,让星光灿烂”后,写了如下感受:
魏书生这位现代孔子的思想早已知晓,而且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也尝试过。但今天再次品读他的“赏识激励法”时,内心依旧不能平静,不能平静是被其爱心所感染;不能平静是因为自己做的还不够;不能平静是因为自己信心还不够,爱心还不强,耐心还不足……
读了支玉恒的“融会贯通,大道自然”后,写了如下感受:
读了支玉恒老师的几个精彩案例后,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在丝毫不留痕迹中完成了教学目标,不管是学生读的能力,理解词语的能力,还是构段能力,加小标题的能力,都在教师“人剑合一”的“导”中得到了训练,而且印象深刻,变难为易,终生难忘。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且高效的,简单中的不凡。
读了罗树庚的“让课堂更具吸引力的借题发挥教学”后,我附了如下感受: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我们的教师可以借助课堂这一阵地让我们的课上得更加充满智慧,更具艺术性,像文中的罗树庚老师巧妙借用课上课下的资源,借题发挥,使教学充满艺术性,达到“一石二鸟”的佳效。
品读了程翔的“学生爱听的课才是好课”后,写了如下反思:
“灌也有灌的好处。课堂教学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得好,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只要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巧妙地设计教学流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只要学生感兴趣,教师教得轻松即可!
拜读了李圣珍的“一万多孩子妈妈的心灵教育”后,附了如下解说:
李圣珍老师是教育界中的“圣人、珍宝”,所以她的“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说她是圣人、是珍宝呢?一则人如其名;二则因其像伟大的母亲那样呵护、关爱那些“教育弃儿”,最终让他们从“傻、笨、无可救药”的孩子走上了成功,李老师是开启孩子心智的“圣人、珍宝”。
读了华应龙的“激励学生进步的积极评价”后,写了如下的体会:
成功的教学,不在于看教师教会了学生哪些知识,而要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如何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认识,学生能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远比别人直接帮他改正效果好得多,而且印象深刻,终生难忘。但要想让学生经历自己纠错、改错,就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评价来给学生创造机会,所以教师还应在评价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