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积极弘扬三平精神 力做学生良师益友

作者:何丽平 来源:城关镇涧东小学 点击:2190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将河南人民的奉献精神概括为“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卢展工曾经对教育发表过精辟的见解:“教育要先行,教育要提高,教育要集聚,教育要创新;教育多关心,教育多研究,教育多投入,教育多合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以“三平精神”为标准,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真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力行师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魅力,以丰富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一、做学生的良师。

1、“尊重”与“平等”。传统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而现实要求我们教师走下管理殿堂的宝座,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我们自己认为“为学生好”的所有做法都是可行的,都能为学生所接受,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新时期的学生,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我们距离一两个时代,我们不少教师失败在我们的好心行为不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造成教育的无奈和尴尬,学生并不需要不平等上的好心行为,不需要远离他们时代的苦大仇深的疾风厉雨的教育和忆苦思甜式的老掉牙的劝说。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与平等,才能催生新的感动和唤醒。

2、“亲近”与“沟通”。学生在师生亲近与沟通方面的需求非常强烈。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在学校,教师成为学生生活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把各种思想、感情、期望与“爱的需求”转移到自己的老师身上,由此产生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与肯定,甚至只是默默的关注和静静的陪伴。这时,师长般的引导,朋友般的交流,往往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由于长期职业倦怠患上了“教育冷漠病”而把自己的热情层层封锁。“一句话,一辈子,一杯酒,一生情”再次说明心灵对话的神奇功效,学生需要心灵鸡汤。现代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感情与感情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共振。

 3. 过硬的教学技能    现在的学生要求我们的教师是“全能型”的,他们知道的你要知道,更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应变各类知识的能力。我们是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我们从几十年前我们的老师那里传承来的知识,我们又无私的不变的倒给几十年后的现在的学生,我们从几十年前的老师那里学到或者捡到的教学方法现在又毫不知疲倦的重复,现在的学生怎能承受,学生知道的尝试的一些知识总量说不定比我们知道的还多,所以,我始终认为如果我们改变现状很无奈,那就尝试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4. 健康的个性形象   学生十分喜欢健康、开朗、活泼、幽默、自信的老师,欣赏老师的漂亮得体,气质高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孩子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我们走进课堂,要知道是游走在几十个生命组成的原野上,需要我们的是一种健康和清洁。所以,我们教师从爱美开始,从崇尚真和善开始,在学生面前永远展示出自己的健康和独特的个性!

5、为人师表。

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如朝霞祥云,映红天空,照亮花园的同时,又展示自身的美丽与绚烂。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塑造学生文明优雅的气质,形成创新发展的素质。说教千遍,不如一个行动。老师的言行最有说服力,老师的品德是最好的楷模。老师的优秀品格令学生终生受益,老师的高尚道德孕育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明天。为人师表的学识、风格和魅力,来自于非凡的人生底蕴,来自于丰富的学识,来自于“一日三省乎己”的持续修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是教师独具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是教师使命执著的奉献。

6、授人以渔。

教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会学习、爱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真正做到老子说的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就好比是利器,掌握了科学方法的人,就如同战士拥有了先进的武器,克敌制胜势如破竹,无往不胜顺理成章。授之以渔也就是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更侧重,老师的教学只是启发引导,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保持独特性、发挥想像力和形成创新意识。其关键是因材施教,优势铸造,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发挥个人所长,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7 关心、爱护、信任学生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我们都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充分尊重、信任他们,对他们既严格要求又相互谅解,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更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喜欢你。那么,你上课,学生就会认真听,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并按时按质完成作业。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激励,会表现得更好;老师批评,学生会接受,会努力改正缺点。相反,如果学生讨厌你,会和你对着干——上课不听讲,调皮捣蛋,故意不遵守纪律,没事找事、影响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等。

 8、 学会宽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只有那些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孩子的老师,才是一位好老师。老师要真诚地和学生做朋友,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与他们同学习、共快乐。要正确对待他们的过失,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和学生沟通。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应该感到自己的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老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二、做学生的益友。

益友”,用温总理的话说就要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为学生成长创造自由活泼的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能力,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温总理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文化知识和精神依傍。小学生处在身心发育期,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想摆脱父母,独立自主,但又缺乏主见,父母多数关心的是学习进步与否。对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异性的交流等等迷惑,大多数学生不愿与父母交流,可作为老师,应主动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益友”,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把他们心灵上的疑惑、苦恼与老师这个“益友”进行倾诉,使他们有倾诉的地方,有诉苦的地方,不一定要你去解决什么,但,老师,你必须去听,使老师成为学生精神的依傍,不至于造成学生性格的缺失,甚至病态的发展。用总理的话说:“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一名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

    为便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当你的角色是“益友”时,学生会增加对老师的信任,因为对老师可以不说的事,对“益友”不能不说,这样,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找到学生心理障碍的解决办法。“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用“益友”般的关怀体贴学生,及时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释放他们心理上的压力,用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面对学习和考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广大教师一定要像温总理所期望的那样:“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一名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做到:“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真正把学生视为良师益友,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创造出“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 

 

更新:2010-06-21 04:48:0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