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做一名有故事的老师
[个人简介]
李赠华 现为福永街道第三届三级梯队小学语文“首席教师”,塘尾万里学校教科室处主任。有十余篇论文在《基础教育课程》《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中国教师报》《教育科学论坛》《语文建设》等CN刊物正式发表。
[职业追求]
让自己的教学越来越轻松自信,越来越受学生欢迎认可;让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受同事朋友信任支持。
[教育理念]
活教人,教活人,教人活。
[人生信条]
1、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做实脚下之事,畅想天空之美。
3、常想一二。
主持人:李老师,你好!从教以来,你感慨最深的是什么呢?
李: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一名教师走完人生中的职业之路后,该留下些什么痕迹呢?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工作非常平凡,我们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我们从事的是与生命成长的对话,我们可以留下自己的、孩子们的成长故事,这是我们最大的人生宝藏。可我最大的感触,或者说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们留下的、记住的故事太少了。
主持人:李老师,能不能分享几个你成长历程中的故事?
李:可以,我给你讲三个故事。
李:有人说,一个人一辈子要是没遇上一位好老师,那么他再好也好不到哪儿去,一个人一辈子要是遇上了一位好老师,那么他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我庆幸,在刚走上讲台之际,在人生刚刚起步时,我熟悉了一位良师益友――《上海教育》!是她,让我在教育一线上守望到今日。
1993年10月的一天,很平凡的一天,我收到了一封贵重的来信――用稿通知书――我的处女作《写字课型四种》将被刊发在《上海教育》第十一期上,来信的是栾兆祥老师。我至今还记得当时自己的激动的模样:手中捧着来信,一读再读,一看再看。怎么也不相信,刚刚参加工作的自己,第一次写的东西真要变成铅字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她,我的生活,我的工作彻底地改变了。现在想来,那绝对是我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要是没有这一份鼓励与肯定,我不太可能走上后来的教研之路,更不可能有勇气、有底气从小山村里到特区闯荡,并拥有一块小小的天地。
在这十多年中,我坚持得最久、最好的一件事,是对自己投出的文稿的痴盼:几乎天天下班的时候,我总要到收发报刊的老师房里走走,翻一翻新来的书信,总想再一次有那种触电的感觉产生。当然,总是乘兴而去,扫兴而回,但我总会找到理由安慰自己:还没三个月,也许快了,也许编辑老师太忙,也许他们在等齐同一主题的稿件,也许是自己错过了最佳的投寄时间,也许换家杂志社会有用的,也许他们直接刊发后再通知,……包括近几年来到特区后,我也很习惯地到收发室走一走、翻一翻,后来更多的是每天打开自己的邮箱看看……这样做,实在有点“孔乙己”的可笑之味,但我从没想过从中“醒”过来,反倒觉得,这样挺好,自己心中总有一种冲动,总存一种希望……
主持人:是的,一个人活着,总是要有所守望才好。
李: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我2003年来到塘尾万里小学,工作一年后,因为一些原因,我不得不回家乡工作。临走时,李东红校长对我说,只要愿意回来,什么时候都欢迎。不仅如此,在这一个学期里,李校长还不下五次找电话询问我在老家的情况,并要我考虑再次来这里工作。我真的非常感动。土为知己者死,感动于李校长的盛情,我鼓起勇气,再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塘尾万里小学,一直工作到现在。正是这一次回来,我的一切发生根本变化:这一年,我参加区选调考试顺利过关,这一年,我被任命为学校教学处副主任。我不敢说自己几年来如何精彩工作,但我可以自信地说一句,我是尽职的,因为一直到现在,心里那根弦从没松动过――心存感恩地投入自己的工作。
主持人:是的。只有学会感恩,才懂得珍惜,才追求不断进步。
李:第三个故事是和孩子们之间的。这个学期我有幸被选派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区教育治理后备干部培训。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正在湖北参加活动。一天下午,班上的胡琳丰同学打电话对我说:“老师,你为什么不守信用,不是说好周四回来上课吗?为什么现在说要等到明年二月才能回来呢?我们全班都哭了。”当我告诉她周四会先回来一下时,她说,太好了,大家一定会给你一个惊喜。那一刻,我深深被孩子们感动了。
星期五,我回到学校。第一节下课后,一群孩子涌进我的办公室,放下一大堆的礼物,我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上课铃声响了,一进教室,一阵热烈的掌声响个不停,再看看黑板上:“热烈欢迎李老师回来给我们上课!”讲台上,大大小小放着一大堆礼物。还能说什么呢?我没有勇气在他们面前落泪,只能深深地向他们鞠上一躬:“同学们,谢谢了!我很幸福!”这是一节令我终生难忘的课,这一节课就这样被感动深深包围着,好几位同学整节课上泪汪汪的伏在桌上。下课了,走出教室门,没想到,一排同学又哭开了,最感动我的是胡志波同学,我曾有一千万个认为他不喜欢我,没想到他如此“爱”着我。班长李悦终于不哭了,却大胆地说,老师你拥抱我一回吧!
那天下午, 一大群孩子在我办公室室围着我,就是不肯离去。好久,被我赶的没办法了,才在与我的“飞吻”中慢慢离去。这是多么可爱的孩子呀!
终于有时间看看礼物了,打开一张张小纸条,“老师,一定要想我们。”“老师,我们一定不做王老五了。”这一句句话语,忽然让我们发现他们一下子全长大了,懂事了。拆开一个小罐罐,里面是我无法数清数目的小爱心,如此之多,有的还写着祝福的话语,我无法想像他们用了多少时间来完成这精心的制作。
同事们感动地说,你真幸福!是呀,我真幸福。还能说什么呢?回去之后,又能做些什么呢?什么也无法挽回我过去的不足,唯有把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里,和他们一起好好地学习、成长,不再太多的伤害他们,不再太多的应付他们!
主持人:谢谢你分享感人的故事。是的,我们常说,要享受工作,但只有我们真正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后,工作才能回报我们以幸福和快乐!
主持人:做一名有故事的老师真好。那么,李老师,你能不能简朴说说故事该从哪里来呢?李:我们是一位老师,教书育人处处皆故事。比如,我们备课中的发现,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听课评课后的反思,外出学习时的碰撞,班级管理中的成功与失落,这些都是我们的故事之源。不过,故事,不会直白地“躺”在我们面前,她需要我们专心地去发现、去提炼。当然,更有价值的故事,应该从学生中来。这回到北京培训,北京教育学院的季苹教授结合她的课题研究开的讲座,令我们很受启发。她讲了这么一个真实故事:她一位新到一所名校任教的朋友,期中测试时,一位学生头一回考了个不及格,学生家长找上门来质问,扬言期末考试她儿子再考不及格,她就向校长投诉。后来,在季教授的指点下,这位老师经过努力,终于从学生口中了解到了他考不及格的原因――他不想考好,因为考好了,他妈妈要给他报种种培训班。这就是孩子!孩子错了,往往我们会找很多理由,但要记住,只有一种是真正的理由,那就是学生自己的理由!假如我们有心走近、走进这样的孩子们的心灵,我们的故事会非常出色,非常有意义!
本文应《福永教育》约稿而写,作为此博客开篇文章,以祝愿自己虎年有更多的教育教学故事。(李赠华)
感悟:
久未知才子赠华小弟的音讯,今晚饭后闲着无事,于是乎上网搜搜,果真收获颇丰。
他一身故事,故事让我感动。文中只是选了其中三个“处女作的发表”、“李校长慧眼识金”、“孩子们的难舍”。 “处女作的发表”让他走上后来的教研之路及特区之行;“李校长慧眼识金”让他尽职、出色;“孩子们的难舍”让他幸福和快乐。做老师能这样足矣了,可他却仍“痴盼”着CN的发表。心存感恩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以此报答“李伯乐”。 虽得到孩子们的“拥抱”、 “飞吻”,却思过去的不足,唯有把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里,和孩子们一起好好地学习、成长,不再太多的伤害孩子们,不再太多的应付孩子们!有冲动,总有希望,一直守望着……
先前我常误认为他运气好,文章才发表;人缘好,处处有人罩;现在经过不断寻找他的点滴,愈来愈觉得他“心存善美容必秀 腹有诗书气自华!”想想自己,越发汗颜。真得“静坐当思自己过”,不断充实自己,让憾事越来越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