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

作者:涓涓细流 来源:xsk 点击:2142

 

教师需要什么?一百个教师肯定有一百个答案。但这一百个答案集中归纳概括起来,不外乎统一到一个焦点上,那就是:教师需要的是关怀、理解和善待!

一直认为,在众多的职业中,教师和医生是最有压力和最需要责任心的工作,一个关乎生命,一个关乎一生。这两个工作都是良心活呀!教师为了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会怎样做人,可以说是想破了头,动足了脑筋;很多教师把爱和时间都给了学生,自己的孩子无暇顾及,为了学生而忘记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有的甚至把自己的生命都搭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上,给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思念……何况当今社会对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对教师的精神境界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求高得多、严厉得多,老师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在中国被沿用已久,也让身为平凡人的教师头上多了一个神圣的足以令其头晕的光环。老师这名字太沉重了,老师只能是神,不能是人啊!然而,权利与义务是同在的,这是事物的双重性。其实,教师是人而不是神。在承受工作与精神双重压力之下,教师最迫切需要的也就是关怀,理解和善待。

今天,再次读了《学生第二》——访中国知名教育家李希贵相关报道,我更真切感到,老师确实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很满意的回答,也为我们广大教师说出了憋在心里又不敢说出的话。其哲理性的阐述,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也令我们对“学生为主体”“教师第一”这样较为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了理性的思考。真的,李希贵有一些观点是很耐人寻味和咀嚼的。[摘取其中一段附在文后]

是啊!现代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讲,学校领导不仅仅是领导者,更重要的是服务者,应该最大限度满足教师需要和学校需要,而只有首先满足教师需要,才能达到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理想再高,目标再远,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保障,那也会随之失去意义。就像一支善战的军队,没有物质的给予,光靠精神的寄托,那又谈何打胜仗了?诚然,老师也一样,老师也是人!但是,物质的供给总是有限度的,而人的欲望是不可能得到最终满足的,因而给予物质的奖励终有一天会显得捉襟见肘。作为管理者来说,在适当的物质激励的基础上,更多的给予精神的奖励更是明智之举,因为精神激励是一个永不枯竭资源,也是更为恒久的。

其实一个人只要是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并在这一行业中尽心尽职工作着,就说明他对社会的需求并不高,这也是职业道德之所在。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工作中发点牢骚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如果连牢骚都不会发,那他一定是平庸、懦夫,或许有些少问题。因此,对教师也同样不能求全责备,挑剔训斥,以绝对标准衡量教师。俗话说的好,仙人擂鼓有错时,何况教师是人而不是神啊!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对精神的需求也许会比物质的需求更为迫切,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承认和肯定的。由此可见,有水平的现代管理者----学校领导,应该把教师看作主人,坚持适当表扬原则,及时了解每位教师的需要,尽量满足教师业务进修、自我表现的需要,即在关注教师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关注教师的精神需求。每一位教师,当他得到的是关怀、理解和善待时,“他们自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是靠教师去实现的。” “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只有大多数教师心情舒畅,满怀愉悦时,才能有热爱集体之心,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倾尽所能,全身心付出,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发展自我。那么,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也才能得到迅速发展。

李希贵老师说得好,“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关爱,只能通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作为教育领导,在关注学生时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会考虑如何发展自我,如何成就自我。所以,无论如何,应该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这无非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

请不要忘记,教师也是人,同样需要的是关怀、理解和善待! 

[附中国知名教育家李希贵的访谈摘录]

曾经听过一个叫人高兴不起来的故事,说是在一个参与式校长培训班上,培训的主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中心地位。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的一个情境性题目是:当一位教师与一名学生发生争执,到校长室去评理的时候,校长该批评教师还是批评学生?据说这位校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我无法认定这件事的真实性,但是,我知道,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似是而非的东西确实给我们的许多校长带来了好多思想上的混乱,以致他们战战兢兢地面对着眼花缭乱的新理念而迷失了自己。在一些学校里,他们似乎是在直接服务于学生了,似乎把着眼点也全都放在学生身上了,但是,他们却往往很不理智地抛开了教师。这个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我们的一个警示,也引发我们反思: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可是,要知道,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去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点。一位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学生正是在耳濡目染间长大成人。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有没有想过,长年累月生活在学生中间的教师们,他们生活得幸福吗?

我们不妨随意剪辑一组校园里的镜头。

——带着一脸怒气冲进教室的数学老师,因为分房子的事刚刚跟总务处发生了一场唇枪舌剑的争吵而心情难以平静。让学生们莫名其妙的是,他一开始并没有按教学进度讲不等式,而是讲起了社会的不公,这是他经常提到的一个话题。

但今天的火药味远比平时要浓得多,学生们一边听课,一边开始防御,生怕把火力招惹到自己身上,尽管大家都变得特别乖,但仍有十几个学生难逃厄运。

——因为教导处调整了检查作业的标准而影响了化学老师的评分,今天,化学老师没让科代表去办公室拿作业,而是自己亲自抱来了全班的作业。他一脸阴沉地抽出了一份又一份他平时经常表扬的学生的作业,开始了不同程度的讲评,一直把全班同学的脑袋全都批评到桌子下面。

——因为小孩发烧而一夜没睡好的英语老师,第一节课刚走进教室,就发现后面坐着几名校领导,他一下子意识到,这是学校推行的推门听课,想不到第一次就轮到自己了。小孩病了,没人知道,家里有事,没人问一句。乘人之危的事谁都会做!他也不知道课是怎么上下来的了,一直到第二天科代表没交作业,才想起下课的时候忘记布置了。情绪一上来,先把科代表好一顿批评,直到把科代表训哭了才罢休。

在这样的校园里,空气中充满了火药味,一个个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教师怎么能有幸福感呢?在教师没有感到幸福的校园里,学生还会好到哪里去呢?

把一家小小的旅行社做成世界第三大旅游管理公司,并成为美国100家最适合于工作的公司之一的罗森柏斯国际集团老板豪尔对公司顾客至上的说法不以为然。他认为,对于员工来说,顾客当然是处于第一的优先位置;但对于公司来说,实际上是通过把精力集中在内部,集中在自己的员工身上而获得成功的。豪尔批评说,有太多的公司把压力、恐惧和沮丧施加给员工,员工每天晚上把这种感受带回家里,这会引起家庭问题;第二天一早,员工又会把这些问题带到工作岗位上。这种循环非常典型,也非常可怕。1974年,当豪尔加入到公司的时候,他发现公司在顾客至上的旗帜下,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顾客身上而很少关注自己的员工。公司管理层的工作重心全部围绕着顾客展开,他们甚至忘记了是谁在为顾客服务。豪尔认为,从长期来看,不愉快的人提供的只能是不愉快的服务。最高级别的服务水准是发自内心的。因此,能够让关心、关爱到达员工内心深处的公司才能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也是管理者能为顾客做的最好的事情,他们终将认识到,虽然顾客被排在第二位,但事实上却是第一位的。豪尔认为,当公司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员工就会把顾客放在第一位。

同样,一位教师,当他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可的问题都不成问题时,他们自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是靠教师去实现的。对校长来说,教师就是实现你教育理想的天使,只有当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的时候,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这样做。想一想我们现在的学校,给教师更多的是压力。不错,压力就是动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另一句话,叫做没有压力不行,仅有压力不够。对一个从事塑造人的职业来说,如果动力不是来自于热爱,而是仅仅来自于压力,这样的塑造肯定是十分可怕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课程目标从过去的一维发展为今天的三维,从平面变为立体——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个长期以来被忽略的育人者的情感态度问题也理应提到应有的高度。值得庆幸的是,好多学校已经开始致力于培养教师在学校的幸福感,这是教育的理性和管理的智慧。

松下幸之助有一句话,听了着实让人感动,他在为松下公司定位时曾说,松下公司主要是制造人才,兼而制造电器。在这样的一家主要是制造人才的公司里,还有谁能心有旁骛呢?正是松下对员工的一片赤诚,才最终把松下公司做成了全球顶尖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哥大。鉴古鉴今,我们今天的学校管理者真该善待我们的教师。

更新:2010-06-13 05:39:1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