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命的牧者
教师是一种古老的职业,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它有着不同的职业和文化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给教师作了一个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教师履行了职责,但是否完成了这项使命呢?显然,接二连三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的教育事件,赤裸裸的昭示着这项使命仍是任重远。那么,问题出在哪儿?教育是一件大事,这不是一个人、一个机构就可以彻底解决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而且至关重要:教师的作用。在物质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教师的精神褒奖得到了空前提升。比如,盛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否认,这一盛赞让教师感觉到了这一“任”的“重”,可这一盛赞也道出了教师在承担这一职责时,社会和个人对教师地位的认识。“灵魂的工程师”即生命的主宰呀!
于是乎,当“教育”、“教学”这两个词摆在人们面前时,人们的目光盯住了“教”,教师个人当然首当其冲,乐此不疲的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为了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甚至不惜威逼引诱。结果呢?在课堂上,有的孩子睡着了,有的孩子在看窗外的风景,有的孩子在自由小游戏,还有的,人家干脆就逃跑了。老师气呀:“这不是无视我的劳动成果吗?”;孩子委屈呀:“谁不想学好,你讲得越多,我越听不进去;看得越严,我越受不了。”;家长气呀:“你这老师咋教的呀?孩子怎么老不进步,还直线下滑呢?”从教的老师很多都与学生或其家长产生过矛盾,根源是:学生不想学、没学好。可笑的是很多人喜欢推论,“学生没学好”是因为老师没教好。老师还要下功夫呀?老师的讲解更多更细了,练习更广更重了,学生更累更不堪了。问题也就越多越复杂了,教育变成了一团怎么也理不清的乱麻了。
自然与简约以至和谐。“学生没学好”就是没学好,关键是“学”,学生不学,你教再多也无用。正如一句话说:“教师逞能,学生无能;教师扮傻,学生才能。”教师干吗要吃力不讨好呢?就为了证明你“工程师”的能力?扮一回傻,看看牧羊人。牧羊人把羊儿领到一个水肥草盛的地方,他绝不和羊来一番说教:“什么草有营养价值。先吃什么草,再吃什么草,这对消化有好处。”有人说:“那当然,羊儿是说教的主儿吗?”那牧羊者用鞭子强行,让羊儿服从自己的意愿呀?但他也没有。到了地儿,一撒手。羊儿撒欢似地跑开了。吃草是羊儿自己的事,怎么吃也是他自己的自由。其实,在我们幼儿园孩子已有了这么一个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上幼儿园的孩子回家后常和家长说的一句话。可真正的入了学以后,学习反而不是孩子自己的事了。不是他自己的事,他干嘛做呢?
记得有一首民歌叫《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偌大的地儿,茂盛的草儿,肥硕的羊儿。主人呢?牧羊者呢?或许牧童正在悠闲的吹奏他的短笛呢?也许牧童正和他心仪的牧羊女欣赏眼前的美景呢?古人说:“人怕地,地怕天,天怕道。”,顺其自然,事儿反而简单了,自然、简约不就和谐了吗?你看到羊儿和牧者大闹不停吗?
教师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你不可能是主宰生命的“灵魂工程师”,你就是一个生命的牧者。但这并不等于降低了你的地位和作用,你要负责任地把孩子领到一个“水肥草盛”的地方,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得到滋养,时而,你还得吆喝那么一两声。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地位有清醒的认识,你完全可以“坐看云起时”,再抬眼已“木欣欣以向荣”。
当“灵魂的工程师”变成了“生命的牧者”,其实,也就完成了从师本向生本的转化。郭思乐教授在《生本教育的意义》一文中说:“生本教育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它取代了“以形补形、以考养考”的教育方式,他通过生本带来巨大的学习能量,使“以学养考”成为可能。”
把“教棍”变成“鞭儿”,明确方向,鞭儿轻点,短笛奏响,牧歌飞扬。教育它也应该是这么一件赏心悦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