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走近名师 品味经典

作者:伍元香 来源: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点击:2149

 

 

参加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感受

 

    

 

2010521---23日,我有幸在淮师大礼堂参加了“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的2天半的时间里,活动安排的非常紧凑,一共听了8节课和8个报告。虽然一坐就是4个小时,但一点儿也不感到累,相反地感受到少有的充实。聆听了众多数学大师们的精彩课堂,聆听了大师们精彩的报告,更领略到了名师课堂背后的种种……。此时此地,恨不得自己此时能有三头六臂,好一字不落地记录下大师们的字字句句,便于日后细细品读、学习再学习。这次学习,令我豁然开朗,真是受益非浅。

名师风采犹如春日的雨露、夏日的清泉、秋日的蓝天、冬日的暖阳。给我带来最大震撼的要数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小学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时年63岁的刘德武老师已经两鬓斑白,可他的课堂却神采飞扬。回来和吴特(吴汝萍)交流,吴特说:刘德武老师在小学数学界享有“人老课不老”的美誉。现在想起已两鬓斑白的刘德武老师在讲台上和一年级(上课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的:认识厘米)的小朋友一起上课,心里有种温暖的感觉,这难道不是一位爷爷和他的孙子、孙女们在享受天伦之乐吗?课堂上,刘老师这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拉着孩子们稚嫩的小手,和他们共同经历了认识厘米的全过程。整个教学设计从孩子认识需要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复杂到明朗,完全符合孩子的认知渐进过程。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正确及时地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掌握了“厘米”这一概念。

     整节课刘老师的思路非常清晰,大致可分为一下几个环节:认识尺子(刻度线、尺子上的数0---100的起点意义、认识厘米字母cm)、认识1厘米、  认识几厘米、生活中厘米的应用。下面就摘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分享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片段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通过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今天就由我和小朋友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学的是什么呢?   

生:认识厘米(老师已写好课题)  

 师:厘米是什么米呢?是吃的大米吗?(指名说)

师:厘米在哪?(尺子上有)

师:没错,现在请你看大屏幕,刘老师也带了一些学习用具,都有什么呢?
  生:(观看、齐答)铅笔、橡皮、尺子。
  师:但是刘老师的这把尺子好像没有你们的好,虽然也是直直的、平平的,但好像缺了点儿什么,少些什么呢?

1:还应该有小道道。

  师:小道道是一条一条的线。它叫什么呢?刚才那个同学说得特别的准。叫什么?
  生:(齐答)刻度线。
  师:(板书)当然,这一条一条的线呢,我们就叫刻度线(补充板书),来读一遍。
  生:(齐答)刻度线。
  师: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还有什么?

2:还应该有010的数字。

师:对啊,还有数呢。我们看看啊!你们说,数,出来!
  生:数,出来! 

师:数是出来了,你们还要读出来啊!
  生:012345678910、(没有读齐)。
  师:其中,最小的数是哪个?
  生:(齐答)0
  师:对!所以从0开始,就要认真读。看谁的声音能跟上数出现的速度。开始!
  生:012345678910、!
  师:这些数可多可少,尺子短一点就少一些,尺子很长就多一些。但无论长还是短,数多还是少,其中有一个数不能没有,也就是这些数中最小的那个,是什么?
  生:0!
  师:我们对0有了一定的认识,谁知道,0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啊?
  生: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对极了!0在平常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生10可以表示没有。
  生20还可以占位。
  师:今天这个0,表示哪一种意思呢?
  生:(齐答)表示起点!
  师:(板书)起点,是什么意思?
  生:开始的点。
  师:没错。0可以表示很多的意思,尺子上的0表示的是起点的意思。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就要以这个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所以0在尺子上很重要,表示起点。

师:尺子上还有一些东西,也许你们平时没有注意到。请看大屏幕,注意看!(出现“cm”)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有的不作反应)。
  师:再看一遍(重新播放)。看见了吗?
  生:(齐答)看见了。 

 师:我们把它放大一点儿就能看清楚了。(放大“cm”)
  生:cm
  师:对了,两个英文字母cm,它们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1:代表开始。
  师:不是,请坐,你说。
   生2:表示厘米。
  师:对了!表示一个小小的,很有用的长度单位,就是“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cm”。你们的尺子有没有这样的标志?
  生:有!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生边看边讨论) 

感受:平常我在执教这节课的时候,一般都是直接出示一把尺子,引导学生观察:尺上有什么?进而引出刻度线、数、字母cm,然后再介绍0的作用。而刘老师却用课件出示一个没有刻度的尺子,让学生说说这把尺子上面差什么?学生手中的尺和课件上的尺是不一样的,这样制造的矛盾,可以让学生马上注意到尺子上面有什么,再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巧妙地认识了刻度尺,显得自然而有趣。为后面的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片段二:认识1厘米

  多媒体出示:直尺上方一条从01的红线。

师:这个小红道儿就表示1厘米。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同桌互说)

生:在尺子上,从011厘米。 

师:你说得真完整,谁也能像他一样来说一说?(指名2人重复)

  师:在尺子上,从011厘米。只有从011厘米,对不对?

生:不对!

  师:那在尺子上,还有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在尺子上,从12也是1厘米。

生:在尺子上,从121厘米,从231厘米,从341厘米,从451厘米……从891厘米。(舒了一口气)

  师:你真了不起,说出了这么多1厘米。我们往这儿看,(师在媒体上演示)在尺子上,从011厘米,从121厘米,从……(引导学生齐说)

  师:挨着的、相邻的两个数之间都是1厘米。

师:我们大屏幕上的东西都被放大了,不准确。请孩子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1厘米,然后用手比划一下。

  师:请问从4到几是1厘米?

生:5

  师:从4到几是1厘米?不许说5

(引导学生发现:从451厘米,从43也是1厘米。)

生:3

师:要能正着看,还要能反着看。要会上学,还要会——?

生:下学。放学。(全场笑开)

  师:从8到几是1厘米?要说全。

生:从891厘米,从87也是1厘米

师:她会用一个“也”字把性质相同的两种答案连起来,真不错!谁也来用说一说?(指名重复。)

感受:认识厘米,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带领学生认识尺上的1厘米时,认识到从01、从12、从23、从34……这些都是1厘米,再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就完了。而刘老师此处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 只有011厘米吗? 2.比划1厘米  3.4到几是1厘米?(不许说5  4、从8到几是1厘米,从8到几也是1厘米?刘老师不惜浓墨重彩将“1厘米”的表象牢牢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不许说5”这几个简单的字眼,给了学生强烈的思维冲突,刘老师给了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最终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绝处逢生。说出:从刻度4——刻度3也是1厘米,赢得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也将本节课引入一个小高潮。此处,刘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要能正着看,还要能反着看。简单的概念课中,也能蕴含着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训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可见刘老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和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准确定位,以及对重难点都了然于胸。

片段三:在教学完以0为起点量物体的长度之后……

师:接下来刘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小明和你们一样,是个学生。但是他很不幸,因为他们家着火了,把他的尺子给烧坏了。

媒体出示:尺子一端烧坏(后端)

师:还能用这把尺子量吗?

生:能。起点0还在。

师:要量不够呢?

生:量两次。

师:他们家太不幸了,又着了一场大火,尺子的这头又给烧了。

媒体出示:尺子一端烧坏(前端)

师:起点0没了,现在还能量吗?

生:不能。

生:能。

师:怎么量?

生:用1当起点。

师:1也没了。

生:用2当起点。

师:请你用这把破尺来量一量打火机的长度。

(生上台用破尺来量打火机的长度。)

生:这边是2,这边是10

师:从210是几厘米?

生:8厘米。

师:你是怎样想到8的呢?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生:用10去减2,就得到了8厘米。

师:我们也可以一块儿在大屏幕上来数一数从21011厘米、21厘米、31厘米……)。

全班齐数。

师:这里面有几个1厘米?

生:8个。

师:81厘米就是——?

生:8厘米。

感受:我在教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时,教到学生掌握以0刻度为起点就可以了。对于用计算的方法得出长度这一部分,只是稍稍带过,能保证优等生听明白就行了。而刘老师的处理:用残破的尺子怎样测量?无疑进一步化解了本课的难点,同时也为本节课增添了新的亮点(教给学生“必要的时候起点可以自己定”的思想)。刘老师一次又一次为学生制造障碍,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克服思维的定势,培养了思维的变通性。不仅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方法(用大数减小数)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的意识。

以上仅是我在刘老师的课堂里汲取的一二,除此之外,他还有许多的课堂细节无不透射着他的教学智慧。总之,刘老师的教学设计看似简单却实在,实在却灵活,无不透露着教师的独具匠心和睿智。

能有幸坐在刘老师的课堂里听课,更是一种享受!

 

 

更新:2010-06-05 07:57:1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