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底蕴是教师的阿弥陀佛
1、学科底蕴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
一位学科教师最重要的素养是什么?审视一下决定教学成效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把握。而弄清教什么要教到什么程度,肯定比怎么教更重要,决定着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从学生角度看,记得有人说过,一个教师如果具有深厚的学科底蕴,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不会太重。因此学科底蕴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
2、截然不同的两种教学
同样的教材,经过不同的教师处理,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如果教师对要教的内容没搞清、没理顺,知识结构凌乱,就算他有最好的方法,试问能把学生引导到哪儿去?必然会导致教学行为的“无的放矢”,自己也没有底气,结果是处处不放心、遇到什么就讲什么,全部讲全部做,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效果也不一定好。
而有深厚学科底蕴的教师,能够从形成完备知识结构的角度,有目的的选择相应的情景素材、教学方法、案例与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训练,复杂烦琐的内容处理得简单明了。
3、学科底蕴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知识包括概念、规律、实验、模型,也包括观念、方法、策略、技巧等,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又可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相对应于知识结构与方法结构,总称为广义上的知识结构。
消除一个理解误解:知识结构不是指光秃秃的知识框架,而是指知识的事实与理论背景、形成过程、相互联系、应用方法等构成的一个整体与组块。
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与书本上表述的知识结构往往是不一致的,是认知心理学意义上的,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不能理解为同一个概念。教师头脑中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体现在2个方面:数量上的差异——丰富程度;质量上的差异——简洁、明确程度。知识结构的特点,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表述中,决定怎么教,从而影响学生的感受、掌握与运用。而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解题错误甚至学业不良都可以从知识结构的缺陷角度找到原因。
〖案例〗一位新教师的教学………,教学思路清晰,互动与气氛也好
存在问题:没有讲清这些概念规律内在联系、形成一种知识结构、板书上也没有体现这种关系与结构,只是知识的堆积。结果导致学生表面上听懂了,其实由于根本没有把握内在的联系,形成一种知识结构,既容易遗忘,而且对于容易混淆的或者稍微综合性一点的问题,学生经常会茫然无措,不能迅速提取与准确运用。
究竟原因,根源在于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的缺陷。只有有良好学科底蕴的教师,才会深刻领会到知识结构就是能力的道理,把知识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为此而付出努力。
4、教师后劲不足的原因
学科底蕴对于新教师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其实对老教师也不例外。教了十几年二十几的教师可能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后劲不足。细想起来,除了精力体力以及对现行体制的厌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学科底蕴的不足,对中学物理学科体系的把握与感悟不够。
因此,学科教师的努力方向,首先不是空洞的教育理论,而是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奠定深厚的学科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