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两个世纪,四代教师情结

作者:xxyw02135 来源:xsk 点击:1137

我的爷爷已经八十有八了,依然精神矍铄,才思敏捷。在家族及整个村子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年龄长、辈份高,更因为他是个退休党员教师。村中很多人都是他的学生,有的父子师从爷爷,有的母子师从爷爷,也有的兄弟都是爷爷的学生。爷爷写得一手漂亮的墨笔字,提诗作对也非掌拿手。逢年过节或办红、白喜事,村子里及整个家族便少不得请他作对联,他总是欣然允诺。
  听爷爷说,我的曾祖父曾经是个私塾先生,也写得一手好字。私塾先生没有固定的工资,每个学生每学期一斤油,一斤盐,一担柴算是学费,不过中秋、端午、重阳学生是少不得送礼的。那时课程很单一,曾祖父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事》、《增广贤文》、《幼学》、《四书五经》……曾祖父一直教到解放前夕,才终止他的教学生涯。
  爷爷是曾祖父的学生,学到四书五经后,然后上保学,再跳级上了初中。毕业后为了逃避征兵也子承父业教保学,解放后,县里招收教师,爷爷在县里集中培训了40天后,正式走上了教书生涯。听说爷爷从教一辈子,几乎走遍了全县的每个角落。五、六十年代没有公路,也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双脚从家步行到学校。后来随着几个叔叔、姑姑相继问世,家中人口众多,微薄的18元工资不能维持全家的生计,爷爷才调回了老家附近的学校,这样务农、教书两不误。学校规模也小,学生不多,不到30个学生,所以常常是一人一校,既当老师又当校长,不过开设了1至3年级,所以面对这样的复式班,爷只好把45分钟合理分配——每个年级讲十来分钟课,布置其余2个年级的学生做作业,这样复式教学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70年代随着学生渐渐增多,才开设了5个年级,老师也多了起来。爷爷一直当校长,直到82年退休。爷爷在教育战线上战斗了42年。
  父亲也曾是爷爷的学生,高小毕业后,被送到到短师培训班培训,后来分配到离家一百多里的地方当老师,那时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才14岁的父亲只身挑着行礼到偏远的山里任教,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奶奶实在不忍心让这长子去受这般苦,坚持了两年后最终当了逃兵,回家当了农民,从此结束了教师梦。这件事也成了父亲终生的遗憾!
  也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吧,我从小就特别渴望当老师,每当看到一大群学生围着爷爷“老师、老师”地叫着,心里很是羡慕。记得小时候只要一有机会便召集邻居小伙伴玩老师、学生的游戏,我扮演最多的自然是老师的角色。1983年初中毕业的时候,毫不犹豫报考了师范。毕业后我分到了离家有100多里的乡村小学。当母亲陪同我到达住地时,不由得大哭起来,低矮而破旧的泥巴房是住房,语言也有些不同。(我只会客家话,他们讲本地方言)但很快我接受了事实。自己动手用报纸贴满墙壁,简单装扮,有了些许温馨。没有电视,没有录音机,更没有电脑,房里唯一的“电器”是四十瓦的灯泡,发出微弱的光。每天在那昏暗的灯下备课,改作业。不过那时不觉得苦,因为同事的关爱、照顾,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的喜爱,每天有使不完的劲。记得每次开学,要做一件事情是家访,有些是因为家里困难,一时拿不出钱交学费,我们只好垫;有的是因为是女孩,家长不肯多送书,我们只好做工作,软磨硬泡,使巩固率达到100%。最得意的是,第一次带一届学生小升初毕业,创下了该乡最高升学率,我因工作表现出色而调入了县城。环境变了,见识广了,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曾评为县学科带头人,宜春市骨干教师,江西省骨干教师。最幸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待遇有了很大提高,工资收入由毕业时的70多元到现在的1700多元;教学条件已经大大改善,教室里从只有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到有多媒体;办公室也安装了空调,温馨舒适;配备了电脑,查找资料方便快捷。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国家免费提供课本,免收学杂费这些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惠及了千家万户,老师再也不要为学生上不起学而操心啦!
  继我之后,我的堂妹、妹夫、两个侄女也相继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他们有的在教育领域里小有成就,有的刚满怀激情踏上征途,有的正在上师范院校。
  每逢团聚之时,家中有半数是教师,聊的是教学趣事,道的是学生情怀。常有人打趣说:家里可以自办学校啦!可不是吗?有语文老师,有数学老师,有体育老师,有日语老师,教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都有,可谓一条龙服务啊!



 

更新:2010-05-11 05:38:4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