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师做为人的复杂性

作者:周长森 来源:xsk 点击:1557

 ——解构教师的“尊严”

尊严,一个使用率很高的词汇,当认真寻找它的定义时,我却茫然起来。于是求助于一些工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词典中解释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我认为这太庸俗,过度侧重社会的评价和对待,缺少了内在精神层面的界定,因此显得不够哲学,不够完美。然后找到一些名人名言,从中发现了“尊严”一词内涵的另类蛛丝马迹。

罗素:“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在这里,尊严就不只是身份和地位了,它更在于一种“不服从”的人格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一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 在这里,尊严表达为一种道德,一种精神,一种情感。

屠格涅夫:“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在这里,尊严是一种行为动力,并保证事业具有伟大的品性。

汤因比:“的确,人性是尊严的,但这样说还是不甚明确的,也是不完整的。说人是尊严的,这只限于没有私心的、利他的、富于怜悯的、有感情的、肯为其他生物和宇宙献身的这种情况。”在这里,尊严更是一种来自于内心的付出。

在名人的话语系统里,尊严侧重于内在,在中国的词典里,尊严侧重于外在,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难以探究出个端详,这是否与中外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有关呢?中国人是儒家传统的思维,往往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给事物下定义,西方人则是从自然哲学、人文哲学的路子走过来的,所以常对事物进行精神法则上的界定。很难说中西对尊严的下定义,哪个正确哪个错误,我更认为这是人的复杂性导致尊严这一概念的复杂性,然后导致中西在这一概念上的着重点不同的。我试图融合尊严的定义,权且给尊严做些概念解构。

尊严最基础的构成,应是谋生上的尊严。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曾记载管仲的一句话:“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有人说是最早的经济决定论发明,揭示了礼仪廉耻等精神文明以经济为基础的道理。美国伯顿·小福尔索姆所著《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写到:“如果空前数量的人吃不饱肚子,失去工作,如果税收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高,那么,维系社会所需要的一些美德,如慈善、诚实和正直等是否也会随之消散呢?”然后他借助《美国历史统计》中的资料,获得一个结论:“大萧条期间,许多人公开声称要去偷窃,以便补贴家用。失业使逃票(火车票)的人数增加了……”可见,无论古今中外,缺乏物质基础,均很难再有尊严的。这些历史的事实,给政治家们提供了一个政治智慧,那就是要建立文明社会,务必发展民生,富民才可新民。教师也不例外,优厚的待遇同样是教师尊严的物质保证。由于中国特殊的环境,教师待遇权常被控制在行政管理者手里,一些教师为了获得待遇上的照顾,会委曲求全或者阿谀奉承,主动或被动地丢失尊严。在中国,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坚守科学的教育理想的教师很少,待遇权的被控制不能说不是一种原因。另外,如今教师待遇虽有改善,但并不令人满意,与教师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教师选择家教等途径补贴经济,师道尊严有时候不得不向庸俗的金钱低头,这亦是教师在一定时代的悲哀。

庄子到魏国去找朋友惠施,魏王听说庄周来了,非要见见这个贤能的人。当魏王看到穿着破败的庄子,就说:“先生,象您这样的才智之士,怎么弄得如此疲惫呢?”庄周回答说:“大王,我这是贫穷,而不能说是疲惫。作为一个士,没有一定的理想去追求,没有一个精神支柱,才能说是疲惫。象我这样衣服破烂,只能说是贫穷,因为我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我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庄子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严在一些追求自由精神的人那里,与物质的关系并不很紧密,也即愈是看重精神层面上的尊严的人,愈是看淡物质。尊严在他们面前,更是一种人生选择,他们选择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选择了人格层面上的尊严。这是更高境界的尊严。这种尊严在一些正义之士身上更多体现出来,他们选择高贵的生,鄙视苟且偷生,选择道德的纯洁性和独立的个性精神,鄙视卑躬屈膝和向邪恶屈服。我们教师宜从这种尊严的文化中汲取营养,追求物质,但不唯物质,以教育事业为重,守护自己的教育理想,为教育的神圣兢兢业业,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和民族的未来贡献生命,将此作为自己尊严的写照,书写自己人生尊严的篇章。追求物质上的职业尊严,因为是教师的权利,应予尊重,但我认为追求精神上的尊严,才是我们教师更值得珍视的权利。尊严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是一种高贵的美德。尊严是大无畏的勇气和一往无前敢于拼搏的气概。它是教师应然的品格,我把这种尊严称为“师格”,就象人有人格、国有国格一样,师格这个语汇,用以表达教师职业本身就包含的内在素质,以说明教师尊严最为核心的结构。

中国有句古话:“大敬为尊”。这应该有很深刻的意味的。在物质的世界,流行着富贵成功论,即认为一个人获得了物质上的成功便证明这个人的聪明才智,于是才可以获得敬仰,但我认为这不属于古话中的“大敬”。“大敬”应是就道德方面而言的,自古以来,德为大,德高望重,方才能赢得大尊大敬。“尊”是别人赠予的,但应是主体首先具备赠予的条件,它是个内外统一的道德名词。我们的教师可以从这个古语中获得师道尊严的操作性智慧。

首先,教师不必艳羡物质之财富,在物质面前,教师更应抬起自己高贵的头颅。我们不是重义轻利的儒者,但我们珍视教师的神圣使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符合道德的财富才去获取,否则金玉锦裘于我如粪土。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当教师坚持以自己的纯洁之奉献升华自己的物质观念时,其尊严也将不期而至。教师这种职业很特殊,它既是事业的依托,同时也可做物质的依托,许多教师沉浸在事业中,积累了大量的师道智慧,从立功、立德层次发展到立言层次,著书立说,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将师道智慧化为财富。更多的老师则是业精于勤,业务晋升的同时,也获得了物质上的“奖许”。我认为作为教师,这种以“师道”途径而获得财富的方式,是值得如今的教育领域大力倡导的。

其次,教师要修养自己,所谓尊严首在自尊。有个关于成功教师的15条标准:1、积极地讲授;2、灵活的教学方式;3、建立一种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4、搞好组织工作;5、因材施教;6、展现一种好的态度;7、有效的提问能力;8、制定好教学步骤;9、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10、表现出热情;11、了解并跟上你专业领域的变化;12、营造一个令人愉快的氛围;14、保持高的期望值;15、明确传达信息的能力。这些标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每一条都不容易做到,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和教育学专业功底,还要有高潮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要做为学习型教师,将自己锻造成开放的机体,对学生的经验、同行的经验、专家的经验甚至其他环境的信息开放。不断学习,修养自己,谱写自尊的人格。

再次,教师要赢得别人的尊敬,所谓学生热爱你,家长认可你,同事佩服你,领导相信你。某种程度上说,别人的尊敬是教师尊严的坐标,毕竟教师是一种利他性的服务职业,他人的认可和尊敬可以检验教师的工作,检验自己事业的得失。

总之,教师作为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尊严的复杂性,因此尊严的结构需要进行解构才能厘清,尊严的实践也必须建立在这一解构基础上才能更利于操作。 (2010年5月9日星期日)

 

更新:2010-05-10 06:20:0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