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名师专访--华应龙

作者:春风含笑 来源:xsk 点击:1459

近日,某教育杂志记者对特级教师华应龙进行了专访,以下是其中的部分访谈记录,或许大家能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老师!

     记者:华老师,你好!作为数学教师,你上课、写作提到的古代名人名言似乎比一般语文教师还要多。比如,你在探讨课前五分钟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对于它的重要性,你用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确实非常准确。

华应龙:这句话本身就隐含着教育哲理。为新课创设“愤”和“悱”的情境,做好教学埋伏,是为了让学生感到新的学习任务有诱惑力,从而感到饶有趣味。这是需要非常高的教学艺术的。诚如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所告诉我们的,如果在完成一项任务的同时,还能尽量促进其他任务的完成,那么这一活动便是最佳的。

记者:可以说你的课堂形态跟很多老师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是怎么来的?

华应龙:老师们听完我的课后常常说,这样的课几乎就是为老师定做的——尽管这个课时我上出来的,但他们常常这样说,他们很喜欢。要说这个“不一样”,我想最主要的就在于,我的课堂可以让你感觉到一种在其他课堂上很难感觉到的东西。

记者:比如?

华应龙:我觉得是,我做到了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来对待。我在教学《计算器的使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使用计算器的最高境界是借助计算器解决计算器解决不了的问题,我组织学生比赛,看谁先算出挑战题“22222222×55555555=?”的结果。在学生感到山重水复之际,我说我要拿出“祖传秘方”,于是给每个组一个装有“祖传秘方”的信封。学生在计算了“2×5=?”、“22×55=?”、“222×555=?”之后,发现了规律,很快报出了挑战题的答案。回顾总结,我相机出示了老子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这个意思。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像老子说的,叫“有无相生”。

记者:从你的谈话中,我感觉古典书籍对你的 影响更深一些。你觉得对你帮助最大的,或影响最深的数是什么呢?

华应龙:应该是《老子》。

记者:这本书你看了多少遍?

华应龙:我估计不少于钱20遍吧。

记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的呢?

华应龙:差不多10年了吧。

记者:为什么是《老子》呢?大家似乎觉得《论语》更接近些。

华应龙:我记得有一位很厉害的院士,他对他的研究生们说,“我们这个专业要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老子》,五千字里乾坤大,好好看”。我现在包里就有一本《老子》。我家里有关老子的书多着呢,陈鼓应先生的、任继愈先生的、南怀瑾先生的、王蒙先生的、傅佩荣先生的、李零先生的,等等。

记者:你是副校长,你要求老师们也看这个吗?

华应龙:我们鼓励老师看,鼓励青年教师看。我觉得《老子》的思想应该进入教师的教育观念里面。作为我个人,我大体看两类书,一类是和本学科有关的,数学的,比如《神奇的数学世界》,我必须看,不看就深入不下去;另一类是学科以外的,如果不看,肯定“厚”不下去。

记者:这样理解不知道对不对——数学将世界简化为1,用123去理解世界,解读世界,说明世界。你从《老子》那里去打开教育的视野,这是很对的,是一个教师实现自我突破、飞跃所必须做的。我们确实需要以整个人类文化这样的大视野来观照我们的教育教学。

华应龙:数学文化本身是很灿烂很辉煌的,但我们现在的教材,对于数学文化,只是作补白性的介绍,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更是少有涉及。数学史知识仅仅作为“阅读材料”放在一边,是一种“冰冷的美丽”,没有和实际的数学教育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火热的思考”。这是令人遗憾的。

我曾经上过一堂“孙子定理”的课。当时就有人产生疑问:这个对小学生来说是不是太难了?但是我从“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个成语故事导入,在山重水复的时候推出“孙子定理”,讲解“一次同余式组问题”。

这种与数学史结合起来的数学活动课与一般的数学课不同,它不着意于让学生掌握某个知识,形成某个技能,而是重在活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重在体验。

记者:有报道说你的课堂是一种“疯狂数学”,这个概念你认同吗?

华应龙:这个概念是我的一个学生提出来的。

当时说的时候这个学生还在四年级。有的老师上课喜欢拖堂,我是按时下课,学生不让。我说为什么。这个学生挺厉害的,她说我们上的是疯狂数学。当时我觉得这个提法挺好玩的。

记者:这个提法是不是和“疯狂英语”有些类似?

华应龙:可能有关,但是又不一样。疯狂英语还有肢体上的疯狂,而疯狂数学更多的是思维的疯狂,享受思维的快乐!与疯狂英语相同的一点就是——忘我!我觉得这一点是相同的。我是很认可“疯狂数学”这种评价的。

记者:最近你出版了《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两本书,应该说它们是你的“疯狂数学”的结晶吧。

华应龙:此前我主编、参编过20多本教材或教学用书,也发表了一些有关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文章,但还没有出过一本“华应龙”一个人的书。这次总算了却了一个心愿。当然,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我的面前,还有很多我需要努力去跨越的。我常常想起《老子》的最后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更新:2010-05-10 05:23:4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