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作者:董家新 来源:肥城市教学研究室 点击:22238

课堂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围绕课例研究,我们从课前、课中、课后做了几个方面的研究。

课前研究——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课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例实践的先期行动,可以使教师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提升。我们立足于过程研究和集体备课的实效,逐步探索形成了“五环节集体备课”流程,即“个人研究—集体研讨—分享充实—生成完善—反思提高”,体现了“三关注二提高”的基本理念。“个人研究”是指教师个人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教材提供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开发课程资源,然后,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完成个人教学设计(或学案)。这是备课的主要部分,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智慧。“集体研讨”是指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同年级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同学课教师也可以参加)的教师围坐在一起,针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每个教师畅所欲言,将自己特色化的想法呈现给老师们,这样,可以起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作用。这一环节体现集体备课的交流性、研究性,关注的是教师团队的群体智慧。“分享充实”是指分享不同教师提出的能适合自己的教学建议,然后充实修订自己的备课,体现的是借鉴后的提高。“生成完善”是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自然生成的问题,完善自己的备课,进一步提升备课质量,以备下节课更好地使用,关注的是学生的差异与发展。“反思提高”是指教学后对备课情况及课堂教学情况的反思。它带有研究的性质,是用先进的理念审视已发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现象。不论是课堂中出现的亮点,还是课堂中产生的灵感,不论是备课的遗憾,还是教学中的不足,对教师来说,都是今后教学的宝贵财富。这种课后反思,实际上是教师个体教学智慧的进一步提升,体现的是反思后的提高。在这种集体备课的流程中,教师对课堂的预设、针对同伴备课和课堂生成问题对备课的完善,充分显现了教师个体经验、同学科教师的群体智慧和学生个体发展三个层面的教育智源,通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形成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螺旋式提升的动态备课过程。

教学案一体化。随着集体备课的不断完善,我们对备课进行改革,通过专题培训,推广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案一体化,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又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因此教学案一体化不是不要教案,也不仅是指形式上的一体(即教案与导学案书写制作在同一张纸上),其真正的内涵更侧重于内容上的一体(即教师的教围绕学生“学得”这一主体而进行设计,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落实得更扎实、有效)。教学案一体化的实质是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立足于使“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师的教学预设水平不断提高。

课中研究——“三课两评一反思”。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突出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依据行动研究的有关理论,进行了以“教师团队合作共研”为核心的行为跟进研究,探索形成了“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范式。夯实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其基本操作流程是:首先,由一名教师执教一节课,这节课称为“常态课”,观课人员根据自己所分担的课堂观察视角进行观课。第二步,课堂观察者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对课堂观察结果自己做出定性或定量分析,并进行相应诊断,写出本视角课堂观察的总体评议。在此基础上,观察者与执教教师一起,对课堂中存在的亮点与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课堂优化的方法。第三步,执教老师根据集体研讨的结果,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同伴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和内化,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在其他平行班级再执教同一节课的内容,这节课称为“改进课”。同时,各观察小组根据交流情况,进一步修改各自的《课堂观察量表》,突出执教老师对常态课中存在问题的改进和新的课堂问题的产生。第四步,观课人员根据观察到的新情况进行第二次课例研讨,交流观课结果,研究课堂改进意见。此时,执教教师的课,可能有新的问题出现,也可能是老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对此,提出新的改进方法。第五步,执教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学生的课堂反映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次修改、完善。然后在不同的班级进行第三次上课,这节课称为“提高课”。同时观察人员再次修改《课堂观察量表》,进行第三次观课,以观察课堂的改进效果。第六步,参与本次课例研究的教师团队的每个成员,以执教者和观课议课者等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课堂观察视角对整个课例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最后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三课两评一反思”课例研究范式的基本特征可以作如下描述:“常态课(原常态行为,个人教学经验的显现)→一评(关注原有教学问题,寻求个人经验与团队智慧的差距)→改进课(动态完善行为,团队教育智慧的显现)→二评(关注教学问题的改进与生成,寻求理念的内化与外显教育效果的差距)→提高课(新常态行为,个人教学智慧的再建)→整体反思(关注过程研究,注重实践反思,感悟教育智慧,实现专业提升)”。这一课例研究方式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教师在磨练课堂教学的同时,课堂也打造着教师团队,实现了课堂教学水平与教师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课两评一反思”课例研究范式成型后,我们积极向全市各初中学校推广,广大教师自觉聚焦课堂,积极开展课例研究。学校也把课例研究作为教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引导教师学会观察课堂,从课程、教师、学生、课堂文化等方面立足不同的视角审视课堂;引导教师学会分析课堂,准确把握评价目标;引导教师学会思考课堂,点燃其内在的创造智慧。

课堂观察诊断技术。针对教师听课无目的、观察不细致、评课意见大同小异、细节问题观察不到、隐形问题挖掘不出来的现象,积极探索听评课的新路子,认真学习借鉴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允漷教授和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关于课堂观察的合作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实际,研究课堂观察的视角、维度与观察点,研究课堂诊断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制定观察量表,形成培训材料,通过骨干教师的专题培训,引导全市初中教师学会分视角观察课堂、诊断课堂、听课时能从内容目标设计、教材处理、结构环节安排、资源利用、动机激发、师生互动、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法指导、课堂创新、学生发展等不同的视角去审视,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去分析,从而提高听评课实效。走进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通过课例研究,我们追求的是,让所有的常态课都合格,让相当一部分的常态课成为优质课。

我们认为,在这种互动式的课例研究中,受益的不单是上课的教师,所有的观课教师也深受启发,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教学观念,激发并积累着教育行动智慧。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这种课例研究范式的广泛实施,促进了群体教研文化的逐步形成。

课后研究——反思交流。这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课后议课,组织观课教师按照以下两种思路进行议课,一种思路是观课人根据所观课堂视角,按照理论依据——课堂现象描述——现象分析(优点或不足)——改进建议进行评课,另一种思路是“1+1”评课方法,评课人说出所观课收获最大的一点和最需要改进的一点(同时说明如何改进);二是撰写课例研究报告,课例研究作为校本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教师研究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了基本要求,那就是在写课例研究报告时,要尽可能体现出:“我、小、实、思、研、新、情、升”的“八字要求”。三是撰写教学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组织进行反思交流,同伴之间相互碰撞和启发,同时我们特别强调,要把反思的成果落实在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断改善上。

为从面上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下发了《肥城市教学研究室关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自主、合作、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四个原则”、“七点教学建议”,根据学科特点和我市课堂教学研究的经验,制定了各个学科的课堂操作流程,将学案导学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感悟名师课堂问题,我们大力倡导“自主读课”,引导广大教师通过阅读刊物上的课例实录和观看网络上(包括农远教资源)的视频课例或课例光盘,零距离接触名师或专家课堂,运用课堂观察诊断技术,根据研究主题对课例进行剖析,感悟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智慧,引领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
 

更新:2010-05-07 06:18:0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