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中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课堂密码》体会
每天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课堂,忙着完成密集繁杂的任务,捧着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静心地品味“密码”的滋味,让我得到许多感受和体会。
改造有效的课堂,关心课堂中的教师。理解好成绩竞争,提升教学质量;走进教师课堂,找到成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正确的理念听教师的课,促进“教师 成长”;把握好听课要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有效地观察教师的课堂,发挥好校本教研的功能;借助协作备课,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周彬博士《课堂密码》中对“课堂中的教师”的“解码”,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周彬博士是如何走进课堂为教师“解密”的。
一、理解好成绩竞争,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理论上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重要,学习成绩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得到提升能力的前提,这样就决定了学习成绩在学生和学校的重要性,自然把它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业绩的标准。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业绩至少需要三个要素——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教师的投入程度和教学工作环境,其中教学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教师的投入程度也能提高教学成绩。
成绩竞争=专业竞争+时间竞争。教师间存在专业竞争肯定用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教师间存在时间竞争也是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也就是“不管黑猫还是白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我们需要一位有智慧(专业上的投入)又勤奋(时间上的投入)的教师,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研究,为教学工作而研究”,把时间上的投入与专业上的努力统一起来。这样可以避免过度对某项投入,导致短期内学生学习成绩的下滑和精力透支降低教学效率。
二、走进教师课堂,找到成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可以发现别人的课堂经验,也可以总结别人的课堂教训。走进他人的课堂观察课堂,可以鼓励他人,更重要的还是服务于自己,不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学,还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让自己成功的地方继续成功,在失败的地方避免失败,找到超越自我与超越课堂的方法和策略。
1、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经验。在课堂观察过程中,听课人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去批判上课人的缺点是什么,而是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是什么。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谦虚地询问其课堂优点产生的原因,并向他学习,这是上课人与听课人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当听课人揭示课堂教学的缺点时,不但找不到缺点产生的原因,还会打击上课人与听课人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当听课人竭力去发现其优点时,不但可以让上课人拥有成就感,还可以发现优点形成的原因。听课人的收获:不是简单模仿上课人的成功经验,而是探索与学习其成功经验的原因,并通过对它的移植,来优化与改造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与情境,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优点更多而缺点更少。
2、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在观察他人的课堂时,要学习他的课堂经验;在反省自己的课堂时,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课堂经验。通过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既有厚实的课堂教学基础,有对自己的学术经历和教学环境相匹配,而且能更有利于自己课堂教学信心的树立与巩固。所以教师要走“通过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这条专业成长之路。
3、反观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回避课堂教学劣势的主要途径,是反观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
4、探寻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要发挥课堂观察的功能,必须站在教学实践之上观察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探寻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获得课堂教学的成功,要相信教师课堂个性,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又要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三、用正确的理念听教师的课,促进“教师 成长”。
课堂观察的数量与技术问题决定着课堂观察的效率,而课堂观察理念则决定着课堂观察的效果。
1、听别人的课来建设自己的课。我们要以建设自己的课堂为目的而走进他人的课堂,就会在课堂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成就感。通过品味与鉴别他人的课堂,来建设自己的课堂。要克服缩小他人的课堂优势,放大其课堂劣势;放大自己的课堂优势,缩小自己的课堂劣势。
2、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决定课堂进程的,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判断课堂教学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是教师本人的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
3、“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作为听课者,我们观察重点要放在教学活动上,不能关注如何在课堂观察表现自己的“听评课的能力”,而要关注如何更有效的拓展自己课堂观察的视野。始终要把“教什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却莫把“怎么教”凌驾于“教什么”之上。
4、从教学有效到教师成长。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和改造,也不是装饰或友华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友华听课人和上课人的课堂教学理念,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听评课中,让听、上课教师课堂理念的长处更多,短处更少,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把握好听课要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听课听什么?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学法等等,因素确实太多了。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六个要素来听:教师教学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方式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方面,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包括学习成功率与课堂思维深度。
1、要关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它包括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中既要承认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双主体地位,因此,教学目标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统率,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为主体,兼顾学生的学习目标;狭义的教学目标仅仅是教师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设定任务,只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产生间接地影响。教学中应该采用狭义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来代替广义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清晰度。教学目标是教师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设定的任务,它包括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目标设定,前者指教师如何处理教材,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那些教学指导方式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后者指通过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的教育效果。因此这两者的设定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清晰性。教学目标的清晰性不仅影响教师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任务的理解,还决定着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接受。(2)学习目标的预测。学习目标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任务的设定,它的设定责任在学生。所以教师在预测学生的学习目标时,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出发,结合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提出可以为学生所接受的学习目标。(3)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联度。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间的关联与互动,是成就成功课堂的重要因素。教学目标设定要能够真实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学生的学习目标要能够积极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使课堂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课堂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2、要关注教学指导方式的丰富性。课堂上教师要进行“一对多”,“因材施教”,就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指导方式,帮助处在不同理解程度与不同理解角度的学生掌握知识点。
(1)多种教学指导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将学科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2)多种教学指导方式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它能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学科知识,立体的感知学科知识;(3)多种教学指导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生活化理解; (4)多种教学指导方式适合有差异的学生群体,有利于学生的差异性发展,避免学生的个性与潜质被埋没。
3、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清晰度。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沿着教师的教学引导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中要做到:
(1)教学设计的清晰度。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需要教师预先给学生一张清晰地“课堂教学地图”,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迷路”。(2)学生感受到的教学清晰度。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位学生把课堂成为“自己的课堂”。(3)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教学是否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由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决定的,课堂观察对教学过程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但更要以教学过程是否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内容的传授标准来审视教学过程的教育价值。
4、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广度。是指班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比例。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学习机会和学习突破口。深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就是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考验。教学中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通过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理解问题的程度来判断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梯度。教师是否针对学生课堂参与的梯度作出回应,是评价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有没有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二是教师在课堂提问是否估计不同问题的思维层次,照顾与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三是教师在进行作业和试卷设计与点评时,是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反馈。
5、要观察评价课堂的学习成功率。
(1)学习目标达程度。要从三个角度来判断:一是学生对课堂情趣的预期是否得到满足,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预期是否得到满足,三是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欢送还是欢迎。(2)教学计划实现度。(3)课堂教学拓展度。
6、课堂思维深度。
(1)课堂学习氛围。对课堂学习氛围的体验,主要聚焦在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与控制两个维度上。(2)课堂人际互动。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3)课堂思维品质。一是通过考察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判断教师教学的进退之道;二是考察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之间辩证关系判断教学的深度;三是通过考察教育效果与教育结果之间辩证关系判断课堂教学的效度。
五、如何有效地观察教师的课堂,发挥好校本教研的功能。
1、课堂观察的准备与进入。上课前十分钟左右到上课的教室,要借到教材,准备好课堂观察需要的资料。
2、做好课堂观察的体验和记录。
3、进行观察的评估和反思。走出课堂,要做好两项工作:评估他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
六、借助协作备课,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
协作备课方式,可以让每位教师分享其他教师的备课思维,改变原来抄教案只是应付检查的现状,它不但可以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前提是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发挥中心教研组长的作用,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形成制度开展好协作备课方式,利用“减负”来赢得教学业绩,是事半功倍的策略。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