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有感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和尚去问一位得道的高僧,请问能成为高僧的门径,老和尚给他说了四个字:吃饭,睡觉.小和尚回去思考了很长的时间,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又去请教老和尚,老和尚解释说: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老和尚用浅显的生活道理解释了一个禅理,使小和尚恍然大悟。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就如这吃饭、睡觉一样,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是啊,细节决定成败,此话一点不假。
《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是一本开了微观观察风气之先的学术随笔。这本书以生活德育为理论背景,探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直接面对教育现实中的小问题,既有教育随笔的通俗易懂,以小见大,又有学术论文的思想深度。该书有丰富的知识支撑。正如作者所言,“没有这么多年的积累,是根本写不出来的”。这种积累一是靠读书,一是靠对现实的考察。本书使理论构建走向微观实践。可以这样说,本说的作者是一个扎根于学校实际,是一个细心、细致而有善于思考的学者,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真实所在和希望所在;直面现实,大胆剖析,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是一大启发和引导。现在的社会,浮夸之风,空洞之风蔓延,我们的教育也没有幸免。有这么一个例子,早几年我们都在学习新课标的理念,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有一所学校马上就在教育刊物上发表了新课程理念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文章,我们试想,如果新课程理念那么容易落实,我们的教育还是什么呢?街上买的包子还是馒头,一句话,功利主义在作祟。我们缺少的是脚踏实地的观察之风,深入实际的分析之风,深化德育的解决之风。这是我们中国现实教育的悲哀。如果我们的教育理论界多几个像高德胜这人脚踏实际的实践者,我们的教育何愁,民族的希望何愁呢?
《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该书展现的深厚的社会学知识。从所引用的文献来看,有吉登斯的《社会学》、福柯的《规训与惩罚》、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和《后现代性及其缺憾》以及《生活在碎片之中》、戈夫受的《日常接触》、巴兰坦的《美国教育社会学》等等。这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学识,表明作者采用社会学分析的视角,使用道德教育研究的社会学思维方式对学校生活进行道德批判,即把道德教育问题放在社会结构里面来思考。教育不是脱离现实的教育,离开现实的教育是空洞的、苍白的教育。有这么一句话: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说明了什么,教育的无效吗?我们常常埋怨学生的无情,私利,实际上我们也正在做着势力的榜样工作。无礼貌的关注现象在我们身上经常发生,见到上级的领导、有钱的家长我们笑脸相迎,对那先身处社会底层我们做到了有礼貌的关注了吗?我们 的 一言一行正在影响了我们的下一代。扪心自我,我们的道德示范了 做到了什么?
《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揭示了学校生活中种种让我们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中的反道德性。作者对学校生活的道德批判实质就是希望学校道德教育走出这种结构性束缚。如何走出结构与制度的约束?高博士提出的思路是:改善不道德的学校结构。他指出,“学校应努力成为一个追求文明、关怀和公正的社会群体。一个道德性的社群有助于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关怀情结”。这实质就是改善学校生活的道德质量,创造一种和谐、美好的秩序。但在这种改善与创造之中,作者并没有忽视结构中行动者的自由和能动性,又强调了结构中个体的作用。他指出,学生主要不是“看”你如何说,而是“看”你如何做。“所有教职员工都必须参与道德教育,用自己的模范行为体现学校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利用一切机会影响与自己接触的学生。”关注了细节,决定了学校的德育水平,如果你到缙云的宫前小学,那里的学生都很有礼貌,不管你到什么地方,学生看到老师总能听到“老师好”的甜甜的叫声,这也是跟校长的身体力行有关。有一次,为一位学生在路上看到校长,没有叫老师,在 周一的晨会上校长就 针对这件细小问题,批评了学生,同时也进行了全校性的礼貌教育。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道,没有教师 引导教育,学生的良好道德怎么能养成呢?
可以这么说,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发到的是一本实在是德育书籍,给我的启发也是深刻的,我想,我们应该做一个德育的细心人和 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