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听杨启亮教授《未来教育家的道德发展境界》有感

作者:端木守拙 来源:XSK 点击:11649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南京晓庄学院与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为创新教师教育新体系、提升教师教育质量而协商建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平台。实验区以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为核心,搭建了4个合作平台(教师职前培养创新与服务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创新与服务平台、教育研究创新与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共享创新与服务平台),设置了10个工作项目(校区合作教育论坛、校区合作网络平台、校区合作实践基地、校区合作课题研究、校区合作互派教师、校区合作培训教师、校区合作学生跟师、校区合作学生服务、校区合作就业见习和校区合作教育资源支持),工程浩大、意义深远。
  4月17日,该活动在江宁区岔路学校正式启动,学校领导、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江宁区教育局相关领导出席了启动活动。我作为江宁区中学化学教师的导师之一也来到现场。除了接受聘书上台时稍微清醒点,其他例行公事的客套和致辞听得我昏昏欲睡。直到启动活动的第二环节开始我才振奋精神——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授来到现场做报告《未来教育家的道德发展境界》。自从南师毕业以后,我已经将近五年没有这么认真地听这么发人深思、回味无穷的讲座了!他指出,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是有不同境界的,即是从“规范道德”到“良心道德”再到“幸福道德(享受道德)”。作为教师,应该做到超越规范道德的狭隘,在真正做到一个有良心的教师时体验更高境界的幸福道德。

对于杨教授,除了当年在南师听他在化学教学论博士、硕士论文答辩中犀利、锋利的点评感受到那种大师的风范外,龙老师也曾向我介绍说,他一位很个性又很有思想的教育家。关于这一点是在讲座中我们感同身受。讲座时,他要求不许录像,也不许录音,就在我们不解时,他幽默地说:“没什么只想说几句真话。”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一下子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1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杨启亮教授不时语出惊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现在中国很多学生连基本的劳动能力都没有,但在国外,城市里的学校有车间,乡村学校有农场,孩子必须学会干活。这样的教育才叫素质教育,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杨教授说,“我认为中国10多年来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至今还停留在过分关注成绩的时代,素质教育没有教出真正的素质。”
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是因为缺乏平常心
  最近,季羡林、钱学森等几位大师级人物的相继去世让不少人反思:为什么现在的中国教育再也培养不出大师了?杨启亮教授对此给出了他的看法:“问这个问题的行为本身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所有的大师都忌讳被称为大师,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学术研究,从来不会惦记着大师的虚名。但偏偏我们的教育是那么的功利,缺乏平常心。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现在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尤其是现在的中学最喜欢自作多情地向大学输送半成品,却不知道这是在揠苗助长,违反了自然规律。”
  “很多家长甚至不知道‘起跑线’在哪里就帮孩子‘抢跑’、‘助跑’,你能说那些‘抢跑’了的孩子就是天才,没有条件‘抢跑’的将来就没出息?老师也在一味地教孩子‘追求卓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相信自己将来可以当总统’,为孩子设计未来。这都是欺骗孩子,是不负责任的。”
  “有教无类”,培养知天下的人
  那么,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杨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中国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理念: “一位是孔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而孔子说‘有教无类’,要把天下人都培养成英才,这需要多宽大的胸怀啊。另一位是陶行知先生,他曾在南京郊区办乡村学校,推行平民教育,立志培养淡泊名利而知天下的人,而不是有‘一朝成名天下知’思想的人。成功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有做人的尊严,做一个平民,而不是人下人,更不是人上人。”
“教育应该是公平的。这种教育的均衡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公平,而且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让他们内心体验到公平。教师应该以博大、宽厚、爱满天下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杨启亮强调说。

我对他所提到的教师职业道德的三重境界印象较为深刻并颇有同感。

 对于当前关于教师道德发展面临的困境,杨教授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从对“师范”真正内涵的探讨到教师道德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层层剖析,发人深省。他指出,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是有不同境界的,即“遵守规范道德境界”、“拷问良心道德境界”、“体验幸福感道德境界”。杨教授指出遵守职业规范道德是基于自然的心理规范,很多学校、老师为了追求功利性的符号——学位、职称、绩效、课题等,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但对教学和学生发展起到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作为教师,应该做到超越规范道德的狭隘,做一个真正有良心的教师,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能够海纳百川,具有诲人不倦的德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以学生的贫富、成绩的优劣等为转移,平等的给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凭良心教书,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最后,他从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美教师奉献精神的事例为切入点,提出第三个境界——幸福的道德。他指出教师的道德不是奉献的道德、牺牲的道德,而是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收获的道德。教师的工作是付出,亦是收获,是自我实现的一种体现;教师对学生应该充满感激,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学生也成就了我们。学生们的创造力,他们的灵性……也在感染着教师。所以师生是相互培养,共同成长。教师的付出也让自己有所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

 

更新:2010-04-18 06:21:3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