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一种精神
记得以前写过一篇小文章,是谈人的精神的,灵感来源于在基层工作时遇到的一位年愈七十的老教师,每年都要到我所在的那所乡村小学做校外辅导工作,并且每年都要给贫困的孩子带去一些学习用具。她的行为虽然不是很伟大,但是透出了一种精神,一种对祖国的未来关注的精神,一种奉献的精神。前两日,接待了两位上海的教师,都已经退休,但是仍然活跃在教育第一线,我又一次为这些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其中的一位已经六十三岁,名叫陆逐,以前是教中学语文的,曾担任过上海闸北区教育学院教授。过去,他曾写过很多书,现在,仍然有一些文章见诸于报端,按他的话说,他不图别的,只是让自己朋友不时知道,陆老师还活着。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确是一个开朗的人,一个幽默的人。他们是应我们西部贫困地区的邀请,来给高中教师做培训的。我记得很清楚,陆教授来的当天,3月31日是他的63岁生日。63岁生日在西北度过,也是他人生的一次宝贵经历。他们的行程很短,只有两天,但是他们将两天的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第一天,他在课堂里听了7节课,要知道,我们的学校每天正课只有7 节。听完课后,利用课余时间他还与每位教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第二天安排了他的讲座,早晨从8点15分起,讲到11点50分。下午从2点20分讲到5点50分,又是整整一天。我们坐下下面的人都为他的身体担心,但是,每每说起这种担心,他总是在爽朗的笑声中以带有上海音的普通话回答:“没有什么,不用考虑我的身体,一切蛮好的呀。”他谈到我们教师的教学,总是从长者关心青年一代的角度,给予耐心的指导。在评价到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时,他总是以激励的口吻说,这些教师都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只要肯努力,相信几年后一定会在岗位上取得辉煌的成绩的。尽管我们知道,我们的课堂存在的问题极多,但是,他是以发展的眼光和激励的话语来评说老师的未来的,这对参与活动的老师来讲,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有时我会想,他们已经退休,完全可以在家里颐养天年了,但是为什么还这样不顾鞍马劳顿,四处奔波呢?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伏老精神,一种为了教育的未来甘做人梯的精神。回头看一下我们的周围,一些年龄大的教师有之,但是过了花甲之年还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有几?不说花甲之年,有的过了四十岁就已经将自己列入“老”字辈之列,想着退居二线享清福了。想一想缺乏精神的人怎能教好学生,成天想着退休的人又怎能安心工作?对比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我明白,不仅我们的经济远远落后于他们,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落后于他们,因此,我想说,人还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只要活在这个世上,就一定要很精神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