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动研究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教师专业化是当前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能力。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的重要观念。行动研究是广大中学教师最容易掌握的研究方式。本文从化学学科出发对行动研究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作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行动研究
一、关于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即教师职业专业化,是当前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教师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不是一个随意的、经验化的职业,不是任何具有一定知识经验的人都能胜任教师这一角色,教师职业具有自身的专业要求。教师如何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这不是单纯的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根据国内外对教师素质研究的已有成果,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结构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信念:(略)
(2)教育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情景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教育技术知识,教育科研知识等。
(3)教育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管理与评价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信息能力等。
(4)教育情意:(略)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改变,就是要求广大教师逐步实现教师专业化。如果教师不理解新课程理念,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达不到实施新课程的要求,那么新课程将得不到深入而有效的贯彻,课程改革也将沦为空谈。因此,自觉地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素质,促进专业化发展,是当务之急,是每一位教师不能不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关于行动研究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的重要观念。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一个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思索的“反思实践者”,只有在这种不断反思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水平才能得到不断提升,开展行动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对具体教学情景所做的一种反思性研究,它旨在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教育实践,改进实践得以进行的情景,促进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以及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其实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行动和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科学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水平和质量。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实践的一种取向和形式,它依从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其研究,着眼于教学实践的不断改进,从而使教师的教学保持一种持续的创造性。行动研究是为教学而研究,也是对教学的研究,和在教学中研究,促进教师最终养成在研究中教学的习惯,从而实现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产生于对众多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研究,化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行动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实施过程
1、行动研究的研究对象
行动研究是以中小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本的,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教育科研活动,其研究不是一定要产生什么新理论。所以行动研究的对象就是教师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可以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构建,也可以是化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教材、习题的处理,也包括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研究。研究题材十分广泛,比如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接受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研究;课堂引入的研究;化学课学生注意力研究;化学作业量的研究;教材研究;高考研究;实验研究;习题研究;复习研究;奥赛研究等等。其研究成果可以用多种形式来陈述表达,可以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也可是各种报告、总结性文章,或者是一小册校本教材,一系列高质量的考题集,甚至是师生共同完成了精彩的一课。总之,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灵活地采取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展示研究结果。
案例一: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的情绪生活。为此,我以学生作业为研究对象,申报了校级课题《学生EQ作业的实践探索》,在成都市教育学院王玉瑶教授指导下,从2002年底实施研究。EQ作业从形式和内容上来看,就是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对当天所学内容的反思、总结、感悟。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也是学生学习情感、体验、观念的反馈,是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综合体现,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本课题研究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全面、及时、准确、深入地反馈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为教师提供丰富信息,为下一步的教学策略提供详实的依据。
2、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1)反思实践,发现问题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的反思既包含反思教育理念、教育理论,也包含反思教育实践、教育结果。课后的小结、补充和完善,找学生谈心、与同事讨论,认真批改作业、听课、说课,阅读教育教学杂志,对反思自我都有促进作用。教师只有由自发走向自觉,善于反思自己,才能突破“高原现象”。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发现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及时收集有关这些问题的资料,供研究使用。
案例二:《实验方案设计》一章历来是高三化学复习的难点和重点,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复习化学实验牵动每位高三化学教师的神经。反思以往的复习模式,我们感觉总有不少欠缺,重点不突出,思路不够清晰,总感觉知识点比较乱。在2005级的化学实验复习中,经过备课组的认真研讨,我们发现:如果把习题中与气体有关的题目全部删掉,剩下的题目已经不多了。于是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复习策略,把实验分为气体、液体、固体三个知识版块,以气体为核心,液体为重点精心编排,写了实验复习校本教材,从全年级使用情况来看,学生反映良好,普遍认为“做题很有感觉”。
(2)分析解剖,确定课题
教师对问题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解剖论证,对问题予以界定,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以期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疑问,并不是都可以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教师需要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是否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这就需要通过文献查阅,仔细分析、探讨问题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然后才可以最终确定研究课题。
案例三:为了扎实、深入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化学教研组申报了《学生化学实验中的研究性学习》校级课题,集中全组力量,精心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选取的实验题目有《乙醇结构式的确定》、《氢氧化亚铁的制备》、《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铜与浓硫酸反应研究》、《钠与水反应研究》、《氯水的成分实验研究》等等。
(3)设计方案,实施研究
明确问题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同时也可以请教同事、理论工作者或阅读一些专业书籍、文献资料等来获得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方案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活动,需要收集哪些资料,以及如何去收集资料的方式。然后教师将解决问题的方案用于实际教学,以验证其效果,改进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教学效果进行再次反思,并修订实验计划,继续开展研究,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改进实际教学活动。
案例四:我校高2005级化学备课组把高三第二轮复习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四个版块,分工负责,每位老师结合市场上流行的复习资料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整理编写,形成初稿,利用备课组会时间集体讨论,适当增、补、删、减,最终形成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校本教材,由于分工得当,研讨充分,在使用中深得学生喜爱。
(4)总结研究,改进实践
在研究结束之后,教师对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进一步深化对行动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另外也能增进教师对研究结果的理解,明确其涵义、特点及应用条件等等,有助于教师与其他教师交流并分享所获得的成果。行动研究的问题从自己的反思实践中来,研究结果必将带到自己的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改进实践。
3、开展行动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将行动研究与教育叙事相结合。行动研究来源于教师的反思和实践,所以加强教育叙事有利于教师搜集整理教育素材,为行动研究提供支持。每位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遇到许多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若不及时整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淡忘。没有平时的积累,就没有日后的研究。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勤于学,敏于事,善于思,对实事、实情、实境作好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研究的切入点。
(2)注意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加强学习
自觉的行动研究者总是广泛地收集各种教育信息,除了自身的直接经验外,教育教学信息还有以下一些来源:各种报刊杂志,各级各类讲座,教研活动,公开课,继续教育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网上信息交流等。综合运用以上资源,有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找到适合自己研究的兴奋点,有利于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改善自己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在开放的状态下使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时代的脉搏相呼应。
(3)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合作
不管是教学还是教研都离不开教师间的相互合作。教师的合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有利于研究课题的落实。中学教师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接触到的都是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都有过共同的经历和体验,合作能使课题研究更深入更细致,也有利于研究结果的推广。
综上所述,行动研究是一种集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于一体的研究方式,它不同于教育科研人员的专业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不需要经过严格训练就可以亲自操作的研究方法,它使中学教师摆脱了传统教育研究过于强调严谨文献分析和统计测量的羁绊,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行动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它就象一个培训班,在创造可持续发展成果的同时,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培养起自己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和信心,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进而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教师的专业化。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教育新视角,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左华荣、徐洪林,在研究中教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蔡其勇,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育学刊,2003.8
4、魏宏聚,中小学教师行动研究必要性探讨,中国教育学刊,2004.5
5、朱玉东,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及其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