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让学生爱我们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可是老师们是否思考过我们付出的爱是手段还是目的?为什么很多爱会无疾而终?其实,我们爱学生是一个手段或者说是一个过程,而目的是唤醒学生对我们的爱。让学生爱我们——这是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这样的爱才有价值。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唯有学生爱我们,才会激发起其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很多老师并不缺爱心,但他们不会去爱,有时甚至会把爱变成一种伤害。学生对教师的爱一定是被教师对学生的爱激发所产生的,但是这两种爱之间往往不对等,因为大多数教师往往付出大于回报。他们在学生身上收获的往往是失望,这使教师们很受伤。所以说付出爱、表达爱是需要智慧的,爱与智慧是孪生的,用智慧去爱学生,才能使学生爱上我们。当然,爱不是泛爱、博爱之类,爱应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特征。
学生学习动机匮乏、厌学乃至逃离课堂,与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关爱方式有一定关系。我们平时在办公室听到更多是的教师在谈论技术层面的问题,这就是必要的,但过度地关注技术、技巧,而不是关注学生这个鲜活的学习主体,导致很多学生是处于“被听课”状态,所以很难长久把学生留在课堂上;他们忽视了教育的生命化特质和育人功能,与学生的关系自然会缺少心灵上的默契,这样的课堂难以实现师生间的真正交往,更无从谈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了。
实际上,学生可能对激励型的教师更加崇拜。这类教师有着激励型人格,他们懂得教育是在唤醒、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他们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较高的情商,他们知道如何用自己的爱去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他们懂得生活,也会生活,所以在他们的课堂里融入了更多的生活元素,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丰满、有趣,弥漫着生命的气息;他们关注学生的心灵,把课堂看成是培养习惯、情感的地方,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在不经意间渗透,实践着三维教学目标。他们与学生之间互相感动着,享受着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在想什么,并加以引导,自然而然地让学生爱上他们。这样的课堂是一种情感型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动机会油然而生。
如此看来,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教师的关爱方式有着直接关系,明白了这个道理,教师要做的是如何让付出的爱得到回报,即让学生爱上我们。当然除了教育教学能力等因素外,我认为下面几个因素是必要的:知识面相对宽广,有生活情趣;做事不偏执,有人缘;有原则地去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等。
只有让学生爱我们,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是件快乐、幸福的事情。这虽然不易,但确实应是我们的目标所在。每个教师都应有做激励型教师的想法和追求,重拾丢掉的教育精神,使教育焕发出原生态的生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