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老师与特级教师的差别
学生往往是童言无忌。尤其在评价老师上,更是常有经典用语上的发明,天敌关系能促发人的睿智,不知道科学家依照人之本能论对此是否有无科学的研究。
今天接到一个学生的电话,就很有意思。该学生说:老师,我告诉你个新发现。惊喜的神情,从电话那端传过来。一种窥见教师秘密的兴奋?一种对于我的邀功?总之,学生可爱起来,那是相当单纯的可爱。他说,我发现一个真理,就是一般老师和特级教师之间的差别,特级教师就是特级教师,一般教师那是没法子比的。然后他给出个论据式的论点:一般教师引用课本解题目,特级教师用历史专业解题目。再然后,没等我发表意见,他就把事发场景告诉了我,可惜我没记清楚,好象是说他见到一个历史题目,似乎是问信息时代的定义基础,是指经济还是指网络,两个老师都选择了网络,且都振振有辞,做了大量的阐释,他又去问一特级教师,特级教师给出经济涵义,他为特级教师的功力折服,遂有了上述的发现和经典的语言符号的创造。
特级教师不但是教育的专家,更是专业方面的学术家,一般教师若不朝着这两个方向发展,则只是教材的篓子,将教材奉为圭臬,等同于教学和教育,失去学科的专业意识,失去作为教育者的真谛操守。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试看教师的队伍里,泾渭分明,两种职业的姿态,让人沉思。是什么造成一般教师的教材化的矮化现象呢?我想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不但将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的考虫,或者常考高分而高考低分的悲剧;也戕害着教师,将教师培养为应试教育的奴隶,使教师渐渐退化为机械的教材教条家,最终教师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监狱里唱欢乐颂,跳幸福舞,以为这就是人生之真理。
使思考延展开,可以问这么个问题:应试教育的哪些因素把师生塑造成教育的悲哀呢?我认为是所谓应试教育的激励机制和低成本特征。应试的“试”有两种含义,一是学科知能意的水平测试,一是师生的教学取向的试探。大家都知道“高考是指挥棒”这样的论语,即言考试是教学方向的指引之意。考试的指引的力量源自哪里呢?其中的激励机制。学生考了高分,在应试教育的领域里,即等于成功,教师教出高分,亦等于成功,这些成功和相继而来的奖贺都将使他们获得心理的愉悦和更大的同向期许,从而强化了应试教育的意识,若缺乏冷静反思的能力,则最终“进化”为应试教育的幸福囚徒。其中的低成本特征。学科水平测试的“试”在非高考的学校所组织的测试中,囿于命题的水平,其“试”侧重教材的认知,是只有教材而无历史的,这导致局限于教材的解决即能获得“暂时”的高分。——高考也有过长时期的以考查教材知识为主的历史,这种历史在很大部分教师中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历史是内容最为丰富的学科,人一生不能穷尽该学科,知识浩瀚,史识大观,都易使人劳形皓首,而若将历史机械化为教材,则当今的一些测试形态下,教师的成本很低,所以难怪一般教师不能转化为学术型教师。
反观特级教师,他们大都具有不同凡响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职业观、学科观超越了一般的庸俗的教学境界,将自己的追求定位为教育家和学科学者。特级教师一般都是名副其实的专家,把任何的教育事件放进教育的科学体系中,进行科学的分析,把任何的学科教学事件放进学科的学术系统中,进行学术的审辩,使事件的处理都建立在渊博宽厚的学养背景中。在他们的眼睛里,一般而言的教材(课本)仅仅是一个教学的素材工具,远非教学意义上的教材本身,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材包括教师、学生、学科、社会、交叉学科等等,将课本教材等同于学科科学在他们看来是极其幼稚荒谬的。特级教师一般是学习开放型的,孜孜不倦于读书等自我进修。他们在职业和学问上不庸俗,不搞教条主义、机会主义,视真理为人格的脊梁,勤勉地去探究。特级教师,往往是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单位的科学标尺,是有其道理的。
2010年3月18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