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穆的漫长成长路
19世纪初,国学大师钱穆,曾有过10年的小学教师生涯,8年的中学教书生涯。
钱穆相比于受教育学熏陶、以研究教育教学作为本专业的成长道路的其他大师而言,钱穆走的是一条以“做学问”为本的专业成长道路。
在这条成长的道路上,真可谓是风景旖旎!例如,乡村小学教师默默无闻的奉献,它们追求学问的感人心魄的经历,小学同事、学友之间的潜心做学问,以及互相勉励的真挚情意,还有小学堂里的那种浓浓郁郁的富有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味道,都很可以令钱穆和与他同时代的人们去深深思考“教书”“求知”“生存”等等的诸多问题;另外,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也是很值得人们去思考的——无论是在19世纪初期,还是这21世纪的开始!
那么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环境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呢?我以为,最关键的就是这么一句话:“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人生发展和专业成长的目标!”
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在他被当时的京城学术界名流发现,以至最终成为“知名教授”之前,曾在中小学教过18年书。这期间,无论是遭遇多大的压力,钱穆都从未停止过读书治学。可以这样说,当胡适之(即胡适)等幸运儿们都在通过走“正道”——留学欧美名牌大学——在积累着日后“成名成家”的专业知识与人际关系资本的时候,“不幸”的钱穆却只能在江南一带的中小学里默默地当着小学教师、默默地自学着。即使这样,他依然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代很了不起的国学大师。钱穆的这种成长经历,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现今的国人,尤其是所谓的文人墨客、人民教师!
钱穆在江苏省无锡市的一所乡村小学——“三兼小学”任教师的时候,他仍然是以我国学子所敬仰的《论语》中的首句作为成长的内在动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此时开始计算,钱穆很清楚:与“志同道合”者切磋学问、探讨古今学识、洞察世间百态就是增长自身学问所必须的条件。众所周知:稍有些学识的人都知道,《礼记》中有语云:“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当时三兼小学的秦钟立校长,还真正成为了钱穆的“学友”(即切磋学问的“朋友”)。
对应今日,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想一想:
过去,与“同好”(即有共同志趣与爱好的同行)切磋技艺与学问,的确是做学问的人“专业生活”必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者说重要的途径与方式。非常可惜的是,这一传统已经被日益地淡漠了(其中的原委当然比较多面,也需要多层地去揭示)但是,今天啊,很多的教育界学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苦口婆心地向中小学老师们宣传“专业共赢”“专业共同体”等理念的时候,似乎得到的回应(还不是回报——非物质性的)往往是令人怅然若失!今天的“职业人”(含学者和老师们)的身上或者骨子里,似乎总有着许多的物质性的东西!反观历史,细察“大师们”的职业成长的经历与人生的丰富体味,有时候,我们真的很感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