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最喜欢阅读哪类教育文章
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卷在笔者所在学校调查:“你最喜欢阅读下面哪类教育文章?理由是什么?”选择项:A、理论性教育文章;B、叙事性教育文章;C、教育案例分析;D、教育杂感或随笔。
在今年3月至6月4个月中,有107位教师(全校共236名教师)认真选答了这份调查。据统计(为方便计算,抽出100名教师进行统计):选答“叙事性教育文章”的占54%;选答“教育案例分析”的占32%;选答“教育杂感或随笔”的占12%;喜欢阅读“理论性教育文章”的只占2%。其选择的理由分别撷取几例阐述如下。
最喜欢阅读“叙事性教育文章”的理由:“叙事性教育文章一般有较强的故事性,不仅有趣味,还能启发人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解决以后日常教学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叙事类教育文章的结构大都曲折多变,甚至有悬念,有波澜,容易引起人的阅读兴趣。”“叙述性教育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往往多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在享受阅读的同时,既陶冶了自己,又积累了经验,丰富了自己。”
最喜欢阅读“教育案例分析”的理由:“一个案例,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出教育的意蕴。通过个案分析,它可以提醒我们,要以此为鉴,以此为戒。”“教育案例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特别有借鉴意义。它不仅启人心智,告诉我们如何把握教育机智,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规范我们的教育行为。”“教育案例可以促使我们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匡正,以达到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我以为,每一个优秀的教育案例,对一般教师来说,都是一堂难得的必修课,尤其对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来说显得十分重要。”
最喜欢阅读“教育杂感或随笔”的理由:“教育杂感或随笔,一般都具有时代感和针对性,它往往结合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些现象,以独特的教育视角,抒发个人深刻的见解。同时,这类文章一般短小精悍,思想深邃,能够启人深思,唤起人们的责任意识。”“这类文章大都文笔犀利,具有洞察力。它可以引发我们对某些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激发我们情感的共鸣。”“杂感、随笔之类的教育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引发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深刻实在,读这类文章省时又让人获益匪浅。”
最喜欢阅读“理论性文章”的理由:“优秀的教育理论文章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它可以使我们从宏观上去把握教育规律,认识教育的意蕴,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做好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只有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才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更新我们的观念,提高育人质量。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
针对绝大多数教师不喜欢阅读理论性文章的情况,笔者先后与28名教师进行了交谈,他们不喜欢阅读这类文章的理由是:“理论性文章一般都比较抽象、枯燥,生僻名词多,不易理解。”“我曾阅读过这类文章,总体上看,对我们一线教师指导性不强,读后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缺乏感受性和体验性。”“不少理论性文章,像板起面孔在说教,使人感到冷峻、冷漠,有一种不可接近的感觉。”“我读这类文章总感到费时、费力、费解,且收获甚微,与其读这类文章,倒不如读一读叙事类的教育文章感到亲切、自然、明快、舒畅,而又有心得。”“我以为,理论性文章一般缺乏可操作性,很难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有些理论性文章内容并没有什么新意,而是在故意做作,故弄玄虚,玩弄新名词,读来味同嚼蜡。”“我以为,大多数教师都不可能成为教育专家,自然对一些高深的理论不愿去接触,更不可能去研究,而读一些实用性的教育文章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所帮助,应该说,这是多数教师不喜欢阅读理论性文章的一种心态吧。”
从这份调查不难看出,教师对非理论性教育文章的阅读一般都比较有兴趣,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但同时也向我们反馈出这样的信息:
1.由于阅读习惯,多数教师对理论性文章缺乏兴趣;2.一般教师尚未把教育经典理论,尤其是经典论著上升到一个高度来认识;3.不少教师缺乏建构教育理论体系的宏观认识,尚未把经典理论视为提升自己的一个主渠道,误认为理论性文章是高深的,遥远的,无法企及的东西;4.不少教师视理论性文章是研究专家的事,而并未设想自己要成为一名教育专家同样需要理论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