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更需要语言美
美的风景能够吸引人,美的环境能够感染人,美的心灵能够打动人,美的语言呢?它能够教育人,感化人,启发人。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而能够用优美的语言来教育学生、来营造自己的课堂的老师就是一个优秀的老师。语言美不仅体现了一个老师的学识、风度、品位而且它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着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切实需要老师用美丽的语言去培育,去启迪,去关爱。老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你不能缺少语言美。
教师的语言美首先应表现在课堂上。如果是语文课堂,老师要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美,文本中蕴含的情景美、思想美,让学生感受到音韵美、节奏美和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停顿的美。再要能加上巧妙的“设问”、点拨和及时的鼓励赞扬、风趣的对白,那么这节语文课就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快乐,并能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受到教益。语文教师完全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在数学等其他课堂上,语言美更能够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它的美体现在通俗形象的表达上。一道算式,一个图形,一段推理如果老师的语言清晰、表达准确而形象,快慢适度、重点突出,那么学生就能轻松地消化和吸收,如果你还能将枯燥的数字与生活中的形象联系起来,那么你的课堂会有更多的精彩,会受到学生由衷的信赖和喜爱。教师的语言是美的,学生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教与学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和谐与快乐。老师和学生都会在课堂上收获成功的喜悦。
教师的语言美更要表现在育人的艺术上。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有了过失,老师要能用宽容的心态和温馨的语言去开导,去教育,婉转地批评指责,学生的内心就能被这种优美的语言打动,从内心觉察到自己的错误,彻底的改过自新。这时老师温和的语言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学生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关爱,那么就应经常用温情的语言去关心他、安慰他,用热情的语言去鼓励、激发他,让他品尝到温馨的友谊,博大的师爱。这样的语言,会让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收获学习中的快乐;如果学生有生理的缺陷,老师应该常用激励的语言,唤醒他们的自信,点燃他们奋发进取的热情。这种美的语言可以让他们的生命创造奇迹。可以说优美的语言是教师手中的一把金钥匙,拥有它,你就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获得阳光与温暖,焕发青春亮丽的色彩。相反,假如老师缺少美的语言,就会伤害学生的心灵。一个说话粗俗的老师永远也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一个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的老师永远也不会臣服学生的心。缺少美的语言,也就缺少了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荀子说“与人善言暖若锦帛,与人恶言深于矛戟”。作为老师更要掌握美的语言,用它去温暖学生幼稚的心灵。
教师的语言美要能体现在为人师表的每一个细节中。对待长辈要用谦和恭敬的语言,对待家长要用热情周到的语言,对待学生要用亲切和蔼的语言。这些礼貌语言看是平淡,但不缺乏真诚,体现出一种为人的友善。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你跨入校园的时候,当你走进课堂的时候,你的优雅的语言如同你的影子,时刻伴随你。学生们洋溢着天真的微笑向你问好“老师好”,你也应该报以优雅的回答:有时是一句热情地“同学们好”,有时也许就是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有时就是一扬手,一颔首。但这无疑都是最美的语言。它们能在学生的心底泛起涟漪,能给一天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
教师不能缺少美的语言,因为语言是心灵的外衣,是教师形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教师形象。老师自古以来就是学问的象征,文雅的象征。古代的“之乎者也”里蕴含着诵读的节奏美;古代的诗词歌赋里透出吟唱的音韵美。古代的语言美里有铿锵如琵琶声的,也有婉约如小桥流水的。今天的老师既要能体会感受到古代的语言美,又要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创造当代社会的语言美。用美的语言美化自己的课堂,用美的语言教化自己的学生,用美的语言塑造老师的新形象。我们相信只要老师不缺少美的语言,我们的学生就会拥有美的语言,整个社会就有更多的美的语言。有了美的语言,我们的校园将会变得更加文明,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