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种宁静的快乐
——读《幸福教育论》后感 引子:幸福是什么?什么是幸福?教育是什么?什么是教育?为什么要追求幸福教育呢?
《幸福教育论》是由刘次林博士博士所著。是刘次林的博士学位论文。在他毕业的那年曾经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在理论界和中小学都有一定的影响,表明了人们对该论文基本思想的认同和兴趣。《幸福教育论》从教育学角度对幸福概念做了创造性的界定,并认为教育与幸福具有天然的联系,只是当代教育实践使幸福与教育的这种天然联系受到了损害。《幸福教育论》所提出的幸福教育理论运用主客体内在统一的辩证思维,从智育、体育、德育和教师工作等方面对教育进行了理念上的深刻革命。
幸福,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老话题。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学术研究到世俗生活,都有十分丰富而又不同的看法。从学科研究来说,伦理学对它讨论得多些,教育学则研究得不够。刘次林选择“幸福”这一论题,并将它与教育联系起来,除了他对思想与现实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有着特殊的敏感和热情之外,与他本人一向较为独立、内向而又执著的个性不无关系。他把受健全的教育看作人的权利,认为学校教育应当教人以健全合理的幸福观,并使人得到幸福的感受。他的基本构思与价值追求的旨趣使论文关注到当代国际教育讨论的热门话题。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一种感觉,幸福就是一种满足。幸福其实很简单,没有理由的,就是很幸福! 一只小猫问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 妈妈说:“幸福在你的尾巴上啊!”
小猫听了,每天转着圈抓自己的尾巴,可怎么样也抓不到。它又去问妈妈:“妈妈,怎么样才能抓到幸福呢?” 妈妈笑着告诉它:“只要你抬头大步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在你身后的” 那么,你的幸福又在那里呢?幸福,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对自己情感的一种体验和满足。那么幸福需要被教育吗?在这可爱的少年眼中,幸福很多时候就是快乐的别名。那么,什么是快乐呢?他们自有自己的看法;那么,他们的快乐需要被教育么?显然,是不需要的。
教育是什么?什么是教育呢?请看看我们的前辈是怎样定义的吧: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可见,从古到今,对教育的定义太难太难,对教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为什么我们要追求幸福教育呢?为什么我们要的教育必须是幸福的呢?难道,我们以前的教育是不幸福的吗?肯定不是。我们之所以追求幸福教育,是因为我们想让教育体验更多幸福的感觉,是因为我们明白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人们对幸福的亵渎与不珍惜;是因为我们深感那些朴素的情感正被我们的经济所掩盖而成为藏头露尾的小陪衬。
教育的人文价值实际上就是教育的幸福价值,把幸福作为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我们在不同时期对教育人文价值做出具体规定提供了依据。总的来说,“希腊和罗马的教育目的是十分世俗的”。也是十分辉煌的,激动人心的,但文明因过度发达导致了浮夸的世风,末期频仍的战火也使得生灵涂炭、人性败落,人们在无法把握自己命运时所产生的精神危机感是“绚烂的”古希腊归于“黑暗的”中世纪的历史原因,其实,在那种历史条件下,中世纪“把宗教和超自然作为突出的教育目的”正是在晚期希腊的教育目的中加进了人文价值。但中世纪对精神世界的过度关注又带来了文艺复兴以来把实用的科学知识作为教育目的主要内容的人文倾向。中国之所以重新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扩展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也是因为从前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生产价值,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影响了人的幸福。而当前对教育人文价值的张扬则显得更为全面一些,它不只是要求理工科的学生增加了解文史哲的教育内容,也要求文史哲的学生增加了解科学精神。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要培养全面的、真正的人,只有全面的人才会享用人的幸福。牢牢地扣住教育的幸福目的,才能把人当人培养。
幸福,不是我们一言两语便能教会的体验;幸福,也绝不是我们上一两节课便能让她开花结果的快乐。她需要磨砺,需要参与,需要行动,才能体会。
幸福,是一种宁静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