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育以生活幸福为目的

作者:童小鲁 来源:XSK 点击:2385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

《幸福教育论》是由刘次林博士博士所著。是刘次林的博士学位论文。在他毕业的那年曾经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在理论界和中小学都有一定的影响,表明了人们对该论文基本思想的认同和兴趣。幸福,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老话题。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学术研究到世俗生活,都有十分丰富而又不同的看法。从学科研究来说,伦理学对它讨论得多些,教育学则研究得不够。刘次林选择“幸福”这一论题,并将它与教育联系起来,除了他对思想与现实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有着特殊的敏感和热情之外,与他本人一向较为独立、内向而又执著的个性不无关系。他把受健全的教育看作人的权利,认为学校教育应当教人以健全合理的幸福观,并使人得到幸福的感受。他的基本构思与价值追求的旨趣使论文关注到当代国际教育讨论的热门话题。

刘博士通过对幸福在教育中的得与失的考察和分析,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寄托自己的教育理想,对此我是赞同和支持的。希望刘博士能够沿着已经开拓的领域和路径,扎实研究、奋力拼搏、终身探求,为我国情感教育的研究、道德教育的研究奉献出当代中国教育学博士应当创造的智力成果。我也热忱地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和青年学子对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产生兴趣并加入我们和谐而愉快的研究共同体。

总结了一下,读了这本书就我最大的收获和认识概括为下面两点:

一、 教育应该是幸福教育,就其过程来说,它本身就应该是一种生活、一种幸福。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幸福的情感,老师应当在教育中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这一点其实就比较难达到,我们的老师必须为之不断的努力。有的老师停留在传统教学,用大量的题海或是机械化的作业来训练学生以达到学习效果,这样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或许也可能取到较好的考试成绩,在评价制度改革还没有跟上的今天,也许这样的老师还是被评价为教学质量优的老师。但是这种教学,老师费力,学生费时,而且因为机械化的重复训练会导致精神疲倦甚至最后厌倦该学科,应该说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伤害。久而久之,学生会不想学,老师会感觉教学越来越困难和艰难,也无法感受到教育的幸福,也会因此而被工作弄得疲惫不堪,师生均无幸福可言,离幸福教育论的观点背道而驰,我们所有老师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彻底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要为了暂时的眼前利益而贻误了学生。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大部分,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占学校生活的绝大部分,如果老师使学生在学习中无半点幸福可言甚至感觉到痛苦和无奈,那就是让学生生活得不幸福,从这方面来说,老师对学生的幸福的操纵甚至超过他们的父母,老师肩上的重担,让我们每个老师不得不常常在反思中不断前进。

二、教育从其目的上来说,应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幸福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际上,今天我们的教育背离生活、背离这个目的的现象应该是大量存在的。一些老师,用机械化的教育模式,呆板化的教育训练使一些本该是聪明灵活的学生变得呆板。教数学的甚至让学生背数学题,或是大量做重复的题目,学生根本没有掌握方法,当题目稍加变通时却不知道灵活应变,虽然由于老师的经验,对一些题目的训练确实对考试分数有帮助,但是学生的创造能力,生活能力呢?一点没有提高,学生变得越来越呆滞、麻木。知识给人生活的力量,给人幸福的力量,但是一些老师却没有给学生这种有德性的知识,因为眼前的功利目的而让学生变得迂腐,用一种没有活力和幸福的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性格忧郁、颓废,甚至神经质的一群高分低能者,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教育真的是贻误学生的终身。所有的老师当慎之更慎。一定要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生活、创造生活、做人以及享受幸福的能力,这是所有老师的共同职责,所有的老师要坚定不移的坚持这个方向,我们的教育才能鲜活起来。

《幸福教育论》是一本层次很高,很深奥的教育理论书籍。要真正读懂读透,确实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经常不断的翻阅,并且在教育教学中去实践去融会贯通,去不断探索,相信总有一天能真正领悟其精髓,我们的教育也会展开一个新天地,到达一个新的高峰,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也才能真正与幸福同行。
 

更新:2010-03-01 04:57:2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