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走进幸福教育

作者:大洲镇中心小学 刘晓君 来源:XSK 点击:1580

 

 

 

 

打小学时就觉得教书育人是件幸福的事情,理所当然地也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于三尺讲台上。工作后的第一个寒假,自己有幸拜读了刘次林老师《幸福教育论》,书中说:“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培养人的生活能力,换言之,就是培养人的幸福能力、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我想对于幸福的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去学习、去培养。有些人觉得幸福是寄托在在外物上:拥有某件喜欢的东西才觉得幸福,通过了某种考验才觉得幸福,得到了领导赏识才觉得幸福。

读过本书后,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在学生身上。而如果教育能让学生懂得寻找幸福的方法,并且能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幸福人身,那真可以称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了。时代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人们对当下的教育却不够满意,最为突出的是:学生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教师充满了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家长、校长也很难谈幸福。我想当务之急就是要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回归到教育的原点: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让每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一句话:追求幸福教育。

教育应该是幸福教育,就其过程来说,它本身就应该是一种生活、一种幸福。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幸福的情感,老师应当在教育中感受到幸福的滋味。这一点其实就比较难达到,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为之不断的努力。有的老师停留在传统教学,用大量的题海或是机械化的作业来训练学生以达到学习效果,这样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或许也可能取到较好的考试成绩,在评价制度改革还没有跟上的今天,也许这样的老师还是被评价为教学质量优的老师。但是这种教学,老师费力,学生费时,而且因为机械化的重复训练会导致精神疲倦甚至最后厌倦该学科,应该说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伤害。久而久之,学生会不想学,老师会感觉教学越来越困难和艰难,也无法感受到教育的幸福,也会因此而被工作弄得疲惫不堪,师生均无幸福可言,离幸福教育论的观点背道而驰,我们所有老师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彻底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要为了暂时的眼前利益而贻误了学生。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大部分,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占学校生活的绝大部分,如果老师使学生在学习中无半点幸福可言甚至感觉到痛苦和无奈,那就是让学生生活得不幸福,从这方面来说,老师对学生的幸福的操纵甚至超过他们的父母,老师肩上的重担,让我们每个老师不得不常常在反思中不断前进。

实际上,今天我们的教育背离生活、背离这个目的的现象应该是大量存在的。一些老师,用机械化的教育模式,呆板化的教育训练使一些本该是聪明灵活的学生变得呆板。教数学的甚至让学生背数学题,或是大量做重复的题目,学生根本没有掌握方法,当题目稍加变通时却不知道灵活应变,虽然由于老师的经验,对一些题目的训练确实对考试分数有帮助,但是学生的创造能力,生活能力呢?一点没有提高,学生变得越来越呆滞、麻木。知识给人生活的力量,给人幸福的力量,但是一些老师却没有给学生这种有德性的知识,因为眼前的功利目的(分数、升学等)而让学生变得迂腐,用一种没有活力和幸福的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性格忧郁、颓废,甚至神经质的一群高分低能者,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教育真的是贻误学生的终身。所有的老师当慎之更慎。一定要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生活、创造生活、做人以及享受幸福的能力,这是所有老师的共同职责,所有的老师要坚定不移的坚持这个方向,我们的教育才能鲜活起来。

当前,虽然我们教师各方面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提高了,在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同时也要让我们的教师在教育的精神世界里和专业成长中“轻舞曼扬”、“诗意栖息”。教师是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应当拥有高远的价值追求和浓郁的人文情怀。正如画家以醉心线条颜色为乐,音乐家以掌控声音乐器为乐,探险家以征服艰难险阻为乐那样,广大教师应当怀着理想从事教育,带着激情走进课堂,努力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体验我们教师职业的尊严与快乐,在教学实践中体会教育的幸福感。

 

 

更新:2010-02-28 05:34:3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