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

作者:方忠善 来源:新思考 点击:13386

 

 

《幸福教育论》这本书从教育学角度对幸福概念做了创造性的界定,并认为,教育与幸福具有天然的联系,只是,当代教育实践使幸福与教育的这种天然联系受到了损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探索出许多教育改革模式,但是由于它们大多只是局限于某种方法、某个维度的改革,所以很难从根本上把教育扭转过来。本书所提出的幸福教育理论运用主客体内在统一的辩证思维,从智育、体育、德育和教师工作等方面对教育进行了理念上的深刻革命。

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讲道,人人都希望幸福,没有一个人不想幸福。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认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并认为是“无须加以证明”是“颠不破的原则”。人在社会中劳动和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他有很多的目标和追求,其中对幸福的追求则是人生的主要理想,教育应该成为幸福的理由,什么样的教育叫成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教育应该成为幸福的理由。我们要使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同步发展,使接受教育的所有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奉献幸福的风格、体验幸福的境界,拥有提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从而成就高品位人才,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是为了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生命质量,是为了学生更幸福地活着?说到底,教育就是要为每一位学生终生幸福奠基。

那么,幸福的内容和标准是什么呢?

了解、把握多元幸福的主要内容和标准,是创造多元幸福,感受多样幸福,以及进行多元幸福教育的关键。

(一)幸福内容和感受是多方面的。2001年10月,吉林大学课题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感到当前最幸福的因素有13项。其排位依次为:能够帮助别人(84.5%)、家庭美满(79.8%)、学业优良(45.5看%)、别人对自己道德方面的评价(66.7%)、知足(62.4%)、物质享受、快乐、身心松弛、事业成功、成为名人、被别人羡慕、经济富有、生活无忧无虑。而且,男女生比较发现,男生最感幸福的依次为帮助别人、家庭美满、学业优良、别人对自己道德方面的评价、知足、物质享受、快乐、事业成功、成为名人、身心松弛、经济富有、被别人羡慕、无忧无虑等。女生则把家庭生活美满认为是最感幸福的,以下依次为帮助别人、别人对自己道德方面的评价、知足、学业优良、身心松弛、快乐、被别人羡慕、物质享受、事业成功、无忧无虑、成为名人、经济富有等。

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幸福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体现在多元、多领域、多层面上。人们在追求与感受幸福上,也是多元多域,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有了这样的认知观念,对幸福的自觉感受与追求是有重用启迪意义的。

(二)多元幸福的主要内容。这里主要谈谈物质幸福、政治幸福、精神幸福、文化幸福和家庭幸福,及其幸福的具体因素与标准。

1.物质幸福

所谓物质生活幸福,就是拥有一定让人获得满足、快乐、保障与舒适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环境等。人格的完整,生命的维持,潜能的发挥,事业的成就,生活的美好,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前提。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何谈幸福?衣、食、住得到保障,这是人类从古至今对物质生活幸福的基本追求。就一个人的幸福来讲,在物质钱财方面,不要贪多,够用就行。生活宽裕,基本保障,就是标准。

2.政治幸福

所谓政治生活幸福,就是享受者在政治生活中有充分的自由与民主。在政治权利上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里所说的自由与民主就是人格独立、人格尊严、人际平等。政治幸福是人生全面幸福的一个重要方面。

3.精神幸福

精神充实是人生幸福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比物质丰裕更为重要。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这样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

德国的一位学者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中说:“有精神生活才算是人。”一个人需要物质幸福、政治幸福,更需要精神幸福。没有精神幸福的享受,这个人的幸福是不健全的。一个民族,没有奋进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只讲求物质幸福,不讲求精神幸福,其幸福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空虚的。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幸福,是指人的心态积极,精神愉快,心境恬静,制怒安神,身体健康。

4.文化幸福

人的社会化其实就是文化化。包括理论文化、政治文化和实践文化。没有文化的人,在高度文明的社会进步中,是享受不到真正文化幸福的。人类生活需求是多元的。一个人仅仅有物质财富,拥有物质生活幸福是不够的。人只所以为人,就因为人有精神的需求、有文化的需求、有情感的需求。一个人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得到一定满足与保障,他一定不满足现状,而必然去追求精神与文化的更高级的追求。而文化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多姿多样的。有文字的、有语言的、有影视的、有文体的、有书画的……

5.家庭幸福

家庭生活的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目标,真诚的爱情是幸福的重要内容。家是人类情感的依托,爱的港湾。家不在大小,不在富贵,关键在家的生活温馨、和谐、美满。家庭的和谐、美满、幸福,使人身心健康、愉快,能自如地应付来自各种挑战,利家利国利民;家庭美满能使父慈子孝、夫妻和顺、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尽享天伦之乐。家庭美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家和万事兴。人们追求高质量的家庭,以爱为基础的、幸福美满的家庭,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重要目标。

6.全面幸福

这是理想目标、奋斗目标,全面幸福就是多元幸福后,下一个追求的目标。全面幸福的标准,就是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家庭等方方面面都达到幸福目标,即全面幸福,和谐幸福。在我国目前有的地区、有的家庭多元幸福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就整体多数来看,尚须努力奋斗。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全面幸福的奋斗目标。设计的“六个更加”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幸福的各元幸福的具体标准。目标的确定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幸福。在追求单元幸福向多元幸福谋求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变消极幸福期望为积极幸福期望;变近景幸福期望为远景幸福期望;变期望个人幸福为期望集体幸福;变期望享受幸福为期望创造幸福。

俗话说,幸福不是从天降。人们在追求幸福时,往往对幸福是怎样获得的考虑很少,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体验不足,估计不够。在多元幸福教育中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切实可行的“福而思源,福而思进”的自主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幸福还是不全面的、低水平的、与高质量的幸福标准尚有发展空间;让学生认识到,尽管如此,现在的幸福也来之不易,从而激起学习劲头,掌握本领,为创造更好、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幸福不是科学,是现实,是生活,需要建设,需要体验。让我们为共同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创造、而奋斗吧。

 

作为老师,或许我们曾经在课堂上教育学生时都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你们的生活条件这么好,你们应该感到幸福,更应该好好学习,奋发向上!但是在物质条件日益发展的今天,孩子们在学校里真的感到幸福了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认真地阅读了《幸福教育论》,下面针对文章中的几段摘录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摘录一】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教育不应是一种悲观的职业,教师不应过愁眉哭脸的阴郁生活,他应该是热情洋溢、乐观豁达的。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我觉得不同的幸福感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和心境心态。就像现在有许多人在羡慕教师职业的纯洁稳定,而许多教师反而羡慕墙外的丰富多彩,对自己年复一年的工作倍感枯燥、痛苦,甚至可怕到没有了感觉,教师职业幸福感怎么会不下降?于是,可怕的职业倦怠产生了,工作热情丧失至使教师的幸福感彻底泯灭。所以,现实是我们的精神始终旋转于生活的繁杂与喧闹之中,始终忙碌于生活的蝇头小利,那就只能为生活的劳作而疲于奔命,离教育的幸福也越来越远了。可当我们感受到一双双无知的双眼,因你的引导而闪出智慧的火花时,我们幸福!我们在塑造学生,当我们彼此信任、彼此承诺、彼此给予,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孩子需要我们的爱,他们幼小天真的心灵只知道坚持与克服困难,却从不抱怨,这样懂事与坚强的孩子让我们看到眼里,怎能不感受到幸福?当我们认真工作时,当我们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时,当我们细心地关心学生时,当我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时 ,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从学生的眼里看到了感激,看到了尊敬,看到了爱戴,我们从领导那里得到了好评,从教师那里得到了肯定,从学生家长那里得到了认可,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走了又来,来了又走,我们总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也许偶尔的倦怠让我们迷茫,当他们走出去时,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应该是一种幸福。如果我们把教书育人的过程当做是一个旅途,而我们遇到的就是不同的风景,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它,就能牢牢地抓住教育的幸福。
【摘录二】 我们的教育将儿童置于两个互不关涉的世界:学校的学习世界与社会的生活世界。几乎有60%的学生说,他们发现在学校所做的与以后做的没有任何联系。不少在学校成绩很好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恰恰没有做出什么成果。
现如今学校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缺失使学生的幸福指数大打折扣,对学生的评价起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考试成绩。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家长、教师们往往过度看重学习成绩,而对于孩子们其他方面的特长和爱好却不予足够的支持,甚至强烈反对。长此以往,具有某一方面特长或对某一领域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将越来越少,继而我国许多专业领域将出现拔尖人才后继乏人的被动局面,尤其是那些传统的民间艺术等专业很难找到高素质且愿意终身为之奋斗献身的接班人。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就要改变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打破用单一的,唯学习成绩且各科都要高分的近乎苛求的评价标准,要允许学生学习上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允许学生“偏科”;作为教师要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要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出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一个融洽、宽松的氛围中心情舒畅地学习和成长,使其个性得以张扬,兴趣得以培育,特长得以发挥,最终才能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
【摘录三】成人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施与儿童以爱,相信儿童会因此而幸福,而实际的效果,往往是儿童从成人的爱中感到窒息。与失学儿童渴望上学相反,饱受教育之苦的孩子却认为,只要能下课、放学、离开学校,他便是最幸福的。
在一般人眼里,小学生无忧无虑,没什么压力,真的很幸福。从调查来看,现实并非我们所预想的那样。33%的被调查者“经常有压力感”,53%的被调查者“有时有压力感”。也就是说,80%以上的在校小学生程度不同地背负着“成长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何方?38%的被调查者认为,成长压力主要“源自学习竞争”;49%的被调查者认为,成长压力主要“源自父母的高期望值”;。归根结底,学生的这些压力也是因为身边的成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所导致的,父母和教师为了孩子能在今后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不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不断地教育孩子要认真学习,多学习知识,不仅如此,还要学好。为了孩子能学好,有的家长每天不辞辛劳地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双休日迫使他们去学习所谓的兴趣班,连玩耍和娱乐的时间也付之东流。为了孩子能学好,有的教师每天或节假日给他们布置大堆大堆的作业,惟恐学生把学习给荒废了。试问本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儿童时光变得如此灰暗,你回会感到幸福吗?
因为时间有限,对该文章只是走马观花地阅读了一下,也发表不了什么深刻的见解,待日后慢慢地品味和研究。
更新:2010-02-27 07:24:2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