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骨干教师成长关键词——快乐 禅定 个性

作者:福州台江第三中心小学 洪丽玲 来源:XSK 点击:10084

“骨干教师多多少少都会经历成长过程中的平寂和困惑,他们如何走出发展的‘高原期’?”编辑部要我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回想自己,环顾身边,脑海中忍不住冒出几个词来。

快乐——不竭的力量源泉

眼前晃动着一张脸。她身兼多职,大到省政协委员、省党代表,小至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四年级某班的语文老师。她要出席各种会议,要主持各种活动,要赴各地上课,要……每一天的她都是一张拉得满满的弓。这张脸本应写满疲惫,本应略显憔悴。但当你走近她,你会被她的笑声感染,你会被她的激情点燃。常言:人为名所累。可在她的脸上,你捕捉不到一丝的倦怠之色。她是福州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领衔名师——林莘。她告诉我,她成功的秘诀就是——快乐。

很喜欢《读者》上看到的一句话: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快乐不是做你喜欢的事,是喜欢你所做的事。这话颇值得玩味。禅说:活在当下。有人问禅师:什么是活在当下?禅师回答,吃饭就好好吃饭,睡觉就好好睡觉,这就叫活在当下。曾于公车上观察“上班族”的面部表情,皆明显想着心事,表情凝重。实在少有人能活在当下,享受车窗外的风光。

学校骨干教师不少,但常常会“花开花落自凋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给予的平台不够,更多的是骨干教师大多“疲于奔命”,终淹没在事务的“汪洋”之中。倘若能将“疲于奔命”化为“乐此不疲”,用一种“活在当下”的心态来对待,你会看到怎样的风光呢?首先你快乐地走进课堂,你会发现你快乐,学生就快乐;你还会发现,原来你有那么了不起的教学智慧。然后你可以快乐地批改作业,你会听见,稚拙的字迹里有孩子的心语;你会浅笑,因孩子的点滴进步而欢欣。你不再为写作烦忧,你会惊喜,笔尖下的文字能溪水般流淌,教学案例竟也能信手拈来。你会讶异,蓦然回首,你已然走过了暗淡,站在了一片灯火阑珊处。于丹说,我们也许无力改变身处的环境,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当你心中有阳光,你的眼里就有风景。

快乐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每一件事,你都快乐地面对,充满热情地投入其间,你离成功还会远吗?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吧!比如:上公开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态。一些人积极争取,而有些人会作为负担。再比如举行研讨交流,一些老师对研讨主题积极思考,大胆交流,一些老师会在心底里暗暗祈祷:今天主持人千万不要让我发言,能找一个角落坐下来是最好的。上课、发言的确是费脑筋的事,但却是提升自我的机会。你快乐地接受,主动地融入,就能真正对专业发展有帮助。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句口号,她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日常的工作当中,这些看似点滴的琐事,恰恰是教师成长的坚实台阶,也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禅定”——积蓄生命的能量

快乐是一种心态,而“禅定”是一种状态。

曾练过一段时间的瑜伽,禅定是瑜伽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练习者必须摆脱杂念,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

“禅定”是一种“至静”的境界,“不管边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周国平语)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静,在“守静笃”中获得内心精深世界的丰富。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禅定”之态,沉潜下来,静心修炼,炼自己的内功,炼自己精神生命的能量。

能量首先来源于读书。我读书向来随性。书皆置于伸手可及之处——饭桌旁,书桌侧,床柜上。小有闲暇,便捧书在手,顿觉满屋馨香。书亦读得杂,对什么书感兴趣就读什么书。读《周国平散文集》,感受着“情性所砺,陶染所凝”的气质才华,一任单纯的生命意识在自然舒展的文字间涌动;读《世界上下五千年》,感慨日往月来,物换星移。多少事消逝如烟,多少人浮沉史海;读《孔孚诗集》,慢品山水小诗,浅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境界;读孔庆东《千夫所指》,酣畅淋漓、嬉笑怒骂的文字,如饮生猛可乐。 读得多了,想的自然也多了,常常会将书中所学联系到教学中。金庸笔下,洪七公的“因材施教”,袁士霄的广博、风清扬的灵活机动,教学不正需如此吗?看《百家讲坛》,瘾上来了,还得购书再读,惊叹于易中天的幽默,于丹的妙语,刘心武的深邃,教师不也需如此吗?《老子》一书讲“道法自然”,教学不也追求“大道无痕”吗?而从《易经》的“简易、不易、变易”之道中,不正透露着教学思维的哲学思辨吗?

骨干教师积蓄能量的另一条渠道是研究。骨干教师在教学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因此容易形成定势,停滞不前,进入无法超越的“高原期”。突破口在哪儿?曾听过几句很精典的顺口溜:“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读万卷书,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我了悟。”骨干教师如何超越自我?那就是在研究中自我了悟!你要悟道,你就必须是个研究者。这里讲的研究不是那种程式化、形式化、贴标签式的课题研究,而是自觉的、个体的、非功利性的研究,最终实现的是个人的成长。它需要我们如禅定般沉静下来,守得云开见月明。在这儿我介绍几种研究的方法:

目标锁定,微格探寻。你可以研究导入,研究对话,研究训练,研究拓展,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某一教学细节上。记得我在福建省观摩研讨会上作课《桥》,课堂评价语的生动到位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教学中的随机评价一直是我课堂教学的薄弱点。于是为了提高自己,我千方百计收集课堂的评价语,认真分析整理归纳。当我掌握了成百上千的精言妙语时,岂不是“胸藏万汇凭吞吐”了?

收集实录,溯本求源。我常常会把看了听了有感觉的教学片段收集起来。我收集的教学片断或是文本解读有独特之处,或是教学设计有亮点闪烁,或是教学过程有精彩生成。然后我会用“还原法”,细细琢磨,作者是遵循怎样的教学理念?他(她)有怎样的价值取向?有怎样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结合微格研究,对各种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对设计法进行“自定义”归纳,如“层层渲染法”“艺术渗透法”等,不在乎名称的妥帖,只是便于今后记忆的唤醒。有时我也收集失败的案例,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寻求价值。

主题研究,提升认识。围绕一个主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展研究。比如去年9月,我来到了杭州王崧舟老师的工作室,参加为期三个月的访学。王老师让我们聚焦诗意语文的四大支柱——文本细读、情境对话、节奏建构、感性陶冶,围绕主题开展研究。我以“诗意语文课堂的节奏建构”为主题,收集资料,分析提炼,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在全国首届“诗意语文实践策略高级研讨会”上发言。这段时间,我又根据现在语文课存在的突出问题:关注内容,忽略形式,开始了“语文教学如何渗透语文意识”的主题研究。每一次主题的研究,都是一次能量的积蓄。

风格——舞出自己的风采

如今,随着各种形式的名师展示活动的频繁开展,各位名师如“繁花争艳”般尽显风采。名师毕竟是名师,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师生互动水乳交融,教学语言妙趣横生。年轻教师钦羡不已,纷纷效仿。倘若是初为人师,模仿尚可,但作为骨干教师,还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很可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从而丢失了自己。

作为福州市骨干教师导师,我听过很多课。每每听汇报课,套用名师教学设计的“山寨课”总是占绝大多数,备课盛行“拿来主义”。其实,即使他们用的是名师的教案,其教学的效果也与名师相去甚远,教师常常只是在履行教案,课堂景观毫无活力。王崧舟老师在谈“好课的境界”时说,一堂好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从第一重佳境来说,“山寨课”教师只有“身”在,“意”不在,“思”不在,课要能上出自己的思考、上出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哲学意味上的“人的存在”。从第二重佳境来说,“山寨课”削足适履,机械模仿,自然就失去了教者的本色。从第三重佳境来说,“舶来”的教学设计,没有嵌入自己的智慧,嵌入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如何能达到“人课合一”的境界?

因此,建议骨干教师备课要做到三个“不依赖”:不依赖教参,不依赖现成教案,不依赖他人。坚持独立思考、设计。比如语文老师,备课时不是先打开教参,再找来教案,然后才开始设计,而应首先细读文本,读出自己的发现,读出自己的思考。所谓读法决定教法,有了细读时的一番“艰苦挣扎”,设计时或许就能“柳暗花明”。

坚持独立是为了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因为“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理解,是对“主体性”的彰显。同样教《圆明园的毁灭》,窦桂梅老师的课荡气回肠,王崧舟老师则凝重深情。教学就要教出本色来,在个性上要有自己的坚守,要显出与众不同的风格气质。或激情澎湃,或从容淡定,或妙引巧导,或引经据典,善画的、善唱的、善吟的,各人都自觉地“潜进”自己的优势,出神入化地融入自我,才能舞出一片精彩。真正目的?”


 

更新:2010-01-28 06:39:4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