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术发展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翻《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0年第1期。为吴正宪关于数学的理解心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就是关于模式和秩序的学问,它总是帮助建构事物的条理与模式,并帮助我们把事情做得尽量完美。”(P1,吴正宪《为“算得巧”而教》。)刘家宏老师对语、数不同点的论述颇有意思:“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指向个性化体验,数学课堂指向客观性理解。”“教学过程——语文课堂是以情促知,而数学课堂是由知生情。”“价值取向——语文课堂呈现多元性,数学课堂呈现单一的线性。”(P41,《抵达,或者启航》)尤其是关于“目标”的分辨。
翻《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期。浏览了多篇文章。孟照海《学校教育创新:问题、要素和过程——以杜郎口中学为例》在分析杜郎口中学时引用了很多新鲜理论,如“制度企业家”(迪马乔)、“组织传奇”(美国学者克拉克)、“变革三阶段:解冻、移动和再冻”(勒温),以及德鲁克关于创新来源的的归纳(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P13)等。接触新词汇, 不是为了“炫耀”,但对新词汇保持敏锐的兴趣,也是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吧。
苏州市第三中学华意刚校长的《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P15——18),引起了我的很多想法。“成长”,常常被理解为成为学校的行政领导,或者评上什么称号,我一直以为,这些都很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学术发展”。“教师学术发展”是卓越教师的特征,是卓越人生的标志,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内涵。当然,“一线学术”自有其特征,值得我们好好地探讨与践行。
罗生全的《学校文化资本建设的现实选择》、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李宏伟校长的《主题主化:催生特色高中的文化制高点》等都颇具价值。
2010年1月20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