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激 情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这是将毕生心血奉献给教育的吕型伟老前辈对教育事业真谛的领悟,每每读到老先生这几句精辟的感悟,内心常常会有强烈的共鸣,这是对教师职业提出的最高要求,也是对全体教师发出的倡议书。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学一线教师,要达到献身、求真、创新的境界,内心必须要有火热的教育激情。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教育的地位使教育具有神圣的光芒,教育之神圣又使教师职业异常光荣。神圣的、光荣的职业必须要教师们投入全身的激情,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现在举国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中国俨然一个庞大的世界工厂,一切以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盈利为目的,教育成了发展相对滞后的行业。小平同志曾说过“改革开放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现在都三十年了,教育发展还是未能扭转局面;教师职业也成了弱势职业,必须要依赖于每年的九月十日才能唤起人们对教师的依稀尊重。而强烈的社会竞争又使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进入了一个疯狂期望的阶段,教师被施加了无尽压力。一边是教育的神圣,一边教育的无奈,处于夹缝中的教师该怎么办?大量的骨干教师因此走入职业倦怠期,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工作变得异常无奈。我们又如何才能走出低谷?常想为什么实习生离校时总是重复上演着学生挥泪送别的动人场景,又为什么常常会有学生打的追送英语夏令营辅导老师的感人画面?实习生和辅导员只是我们教育中的过客,为何他们都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拥戴而恋恋不舍,而我们这些和学生朝夕相处三年的正式老师和学生话别时为什么恰恰是心静如水呢?我想,根源可能在于实习生和辅导员对做老师的期待之情,他们感觉很新鲜、很严肃、很神圣,于是全身心呵护学生、关爱学生,用他们无比的真诚和光芒四射的激情感染了学生。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只要多想想也曾有过的期待,就应该继续用我们满腔的激情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从而创造更大的辉煌!现实的教育需要激情,需要感动,需要理想,需要人文精神。所有这些,陶行知先生堪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激情有着深刻的体验,他怀着对教育之神圣的强烈敬畏之感投身教育;又以自己满腔热情的工作赋予教育以新的使命,他几乎把教育当作了他的宗教,怀着圣徒一样的虔诚献身教育。如此,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宋庆龄尊称为“万世师表”,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他这般无私无求地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他这般自得其乐又不断超越的境界更值得我们去诉求内心的激情,去把教育当做一个享受的过程,用智慧驾驭它内里的幸福与价值。
“教书育人,育人为本”,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人则是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爱心抚育爱心,以激情唤起激情的行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严以律己,加强自身德性修养,对祖国和职业充满热爱,对生活和学生充满激情,我们才能培养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刻苦学习、积极上进的青年一代。如果一个老师仅仅把教书作为他谋生的手段,上课照本宣科,对学生麻木不仁,学生又怎么能融入他的课堂呢?如果一个教师对社会怨声载道,对党和政府盲目的批评指责,学生又怎么能热爱这个社会,又怎么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是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是播种在这土壤之上。”全国师德标兵、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就是一个用激情投入教育工作的人。1960年5月,在上海中学即将高中毕业的林崇德,憧憬着要当新时期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后来,班主任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深深地感动了他,使他决意接过老师手中的教鞭。他满怀激情地把所有大学报考表上的志愿都填为“师范”两字。最终他考上了北师大,成为该校心理学专业的第一批学生。大学毕业后,林崇德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13年的中小学教师、26年的大学教师生涯中,他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用满腔的激情投身教育,用全部的爱心对待学生。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林崇德先后送出16个博士生出国,15个都能按时回国。教育主管部门感到很奇怪:当时2/3的留学人员都不能回国,为什么林崇德的“回收率”那么高?学生为何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学生们的回答是:“我们是冲着林老师回来的。”2002年北师大百年校庆时,林崇德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人有来生,在我高中毕业时,我仍会把自己所有的高考志愿填上‘师范’,毕业后仍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林老师对教育的挚爱着实令人感佩、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战线的同仁学习。
教育更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激情的。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五个一切,即:一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切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一切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一切为了增进师生的互动,一切为了师生的成功。我们教书不等同做科研,不必钻研尖端科技,也不必苛求发明创造,但我们如何最有效地把基础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样也是一门科学、一项艺术!现在的教育媒体讨论很多教学模式,如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衡水模式等等,这些大多流于教育技巧层面的探讨和实践,这些模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不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无论何种模式,教育的激情却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就是教育的激情促生了这些模式,也是教育的激情引领着这些模式。曾有文章这样描述梁启超先生上课之情状:“课讲到精彩处,梁启超‘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绪好又‘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这样的课、这样的教师,学生一辈子如何能忘?教师倘若缺乏激情,学生燃烧的火把何以点燃?知识的种子何以大成燎原之势?因此,是激情在激发着教育的价值,也是激情改变着我们的时代。试想,如果教师本身课堂上都委靡不振,神色暗淡,语言毫无华采,内心毫无波澜,这样的课堂与老和尚念经,瞎子排八字又有何异?学生的兴趣从何谈起?学生的创造力从何而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又何处可寻?如此沉闷的氛围,别说专心致志了,厌学也是情有可原的!1992年我从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后一直在湖北省沙市中学教授地理课程,起初因为地理并非高考科目而只设定为会考科目,学生并不怎么爱学地理。这种环境就使我不怎么研习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步骤与技巧,倒是让我在另一些方面有了涉猎,那就是如何让学生热爱地理并沉迷其中。我开始广泛深入地学习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有关知识,逐期学习《世界地理知识》、《地理博览》、《中国国家地理》、《美国国家地理》、《青年参考》等报刊杂志,熟悉中国和世界的热点区域和热点事件,并把它们用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传授给学生,引领他们走进多姿多彩的地理世界,有时候,我简直变成了一个狂热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和可持续发展论的“鼓吹者”。对任何一届学生,我都会向他们有效地传达地理科学的意义,对当今世界发生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区域我也一直坚持不懈地和他们一起研究讨论,而对我们身边的粮食、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我则鼓励学生积极收集资料,作出相应的考查、探究,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地理与生活之贴近、意义之重大、战略之长远,而我们学习的地理科学则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我所教授过的每一届学生都能热爱地理、关注时事、敬畏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讲究人地和谐,地理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入他们的大脑,他们能主动地学习地理,思考地理,并有意识地研究地理问题,地理成绩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用激情敦促行动,用行动解决问题,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的境界,应是我们一线教师的长远追求!
教育的事业、教育的科学和教育的艺术需要我们教师站稳三尺讲台,满怀生命激情,爱岗敬业、勤于研究、甘于奉献、不断创新,在教育的土地上挖掘智慧,弘毅负重,培育新人,拓展思路,让教育之路走得更长远,更宽阔!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职业,爱我们的学生,也爱我们的心灵吧,让爱心托起风帆,让激情鼓动风帆助我们远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