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教研室主任培训有感
非常有幸参加了教研室主任培训,让我们暂时放下了繁杂的工作,通过卫星转播目睹了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现场同步聆听设在清华大学的专家和教授们的一个个精彩讲演,让我的头脑得到了一次洗礼,感悟多多。
唐少杰教授有关《清华历史与精神》的介绍,让我知道了清华园的由来与变迁、建立与发展。感受到了水木清华的校园散发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行胜于言”的精神魅力。
陈纪英老师和郭华老师从理论的高度对教与学的问题进行深刻的诠释,对教师如何做教科研进行了指导,让我明白了一名好的老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而要做教科研更需要有高超的点拨本领。
贺林老师幽默风趣的讲授,让我对组织行为学这一新新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明确了教研室在学校中所处的位置,明白了必须通过标准化与量化的评估,才能更好开展教研室工作对我有一定的启发。
魏勇教授站在一定的高度较为客观的指出中国的学生无法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指出批判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出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教育问题和评优质课的误区。我很赞同他说的学历史是为了分享前人的智慧的说法。但他说的教研员应该成为老师的领路人,让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总觉得自己要承担这样的角色,还少了点什么。我们教学中说的引领很多时候是以追求完美的公开课为目的的,而真正针对问题进行研究的少且难。
郑新蓉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提出我国基础教育教改的必要性及国际社会关于教育质量的几点认识,还介绍了温总理在北京35中听课、评课的事情,凸显温总理对我国教育工程的关心。赵希斌教授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教师专业成长进行了教为全面分析,程惠云老师结合自身当教研员的经验,对教研员应该怎么做,做些什么,进行了具体的指导,让我们明确了教研员工作的方向。
在众多授课老师中,我最喜欢的要数窦桂梅老师和王旭老师。他们教的学科不同,但同样观点明确、见解独到、思路清晰。在讲演中他们语言风趣幽默,旁征博引,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案例阐明了自己的理念和观点,能很好的打动和感染人。
窦桂梅讲的《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我佩服她的好口才,标准普通话,观点新颖深刻。尤其佩服她对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员的批评,对赵本山、小沈阳、周杰伦的真实评价。她强调母语的重要性,还比较详细地讲英国作家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和爱尔兰作家山姆麦克布雷尼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引起所有听课教师的共鸣。我很 %<\pxT[,vC8M'%:yV 我很我赞同窦桂梅老师说的一句话:一个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就是一本书,学生永远也读不厌。 5y,R*l:
1 但我不教数学,所以得改一改,一个教师,站在讲台上就是一本书,学生永远也读不厌。I
pgeN( 她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有些很难,望尘莫及,但可以多学习她多买书,多读书,多思考,多动笔,学习她的敬业与勤奋。在08年5月全国创新杯大赛的现场,我曾见过窦桂梅老师本人,而今天再次感受到她语言的感染力,她对读经典书的呼吁,让我真正明白了,一个人即使年华老去,但依然魅力永存的秘诀就是——读书。
王旭老师介绍优秀教研员的经验和方法,他的“真”让我很受感动。他用行动来诠释“学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的真正含义,能站在失败的教学背后不断积累,有多少人无法面对自己的“糗”事,他却能讲自己教学中失败得失加工成经典富有启发意义的案例,这种勇气让人佩服,我想这也是他从大厨到大师的秘诀所在。正如王老师所说的,我们要从教学片断中去反思,而别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东西上。地理是多么抽象的学科,但他的课堂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变难为易,难怪学生能年年冠军!他对教育教学的执着、敬业、勤奋,同样让我望尘莫及。
这次学习对我本人触动颇深,感叹知名老师的学识之渊博和治学严谨的同时,也看到自己各方面的差距及缺陷。这次的研修,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