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知启智、很受教育、深受启发
----赴上海校长培训学习体会
根据滇沪科教帮扶合作交流的协议,2004年9月16日,我们30名云南民族中小学校长赴上海市参加了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与德国汉德.赛德尔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云南省民族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培训。在上海学习培训期间,我学习了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心理学以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听取了上海市高校的著名专家、各中小学的知名校长等二十余个专题讲座,并对著名的上海中学、进才中学、同济大学附中以及很有办学特色的新黄浦中学、延高中学、闸北中学、市北初中、春朝小学等十八所学校进行广泛考察,耳闻目睹,收获颇多。其间参加了上海师大建校50周年百名校长论谈会,听取了上海师大毕业的校长们的激情谈论。校长论谈理念之先进,特色之丰富,使我耳目一新,启发很大,胜读十年书。通过两个多月的学、听、看、问、跟、思的校长培训,使我深深感受到上海教育新理念的激荡;感受到上海教育高速发展的震憾;感受到上海教育改革的强大气魄;感受到东西部教育的巨大差距。同时使我掌握了校长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认识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理论、前沿的教学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管理体系。
在上海师资培训中心领导的精心安排下,通过学习、考察、听取等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深感上海教育正处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前沿,尤其是上海教育改革正进入全国第二期课改,处于中国教育深刻的革命,了解到现代教育正在国际大都市中掘起,并正向国际教育接轨。现代教育的办学,发展因素,办学理念与之相匹配的雄厚扎实的经济实力,开放型、可持续型科学发展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投资“三位一体”的教育改革,使上海涌现许多国际知名国内有名的现代学校,使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更加明确了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一、上海教育的印象和感受
1、上海教育改革与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上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上海的教育也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历届市委、政府重视教育发展,处处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把教育摆在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确立建设“一流教育”的奋斗目标,实施教育“八大工程”,落实“十项教育实事”,全面改善上海教育设施和条件。推进“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以明确区县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围绕“体制、机制、投资”三维一体,综合创新,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发展体制,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并通过转变运行机制,着力落实办学自主权。
重视和推进教育思想的大解放,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以观念改革为先导,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在探索中不断确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与上海地位和功能相适应,具有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特点和水平的教育体系,使教育的规划和布局,体系和机制,规划和质量等,都与一流城市的战略目标相匹配和协调,构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教育体系。
上海教育基本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和沟通的开放性教育体系,在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形成了高等教育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教育产业发展机制,不断提高教育产业,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构建起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教育体系。
2、上海教育正向国际接轨
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她凭借这些优势和条件,孕育了同国际竞争和融入的平台,逐步形成了与其相匹配的基础教育体系。随着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上海教育的国际交往、合作与交流日趋活跃频繁。教育底蕴丰厚,师资力量强劲,教育科研浓郁,教育信息发达,诸多因素奠定了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海教育处于全国教育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学校办学模式方向的多样化、特色化、开放化;课程结构改革丰富多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改革富有创新和生命力;教育研究占龙头与教育产业成果相结合。他特有的资源优势、经济实力、社会发展与国际交流等优势,加上市区一大批基础厚实,富有潜力,办有特色的的著名学校。这些资源优势发挥其导向作用,承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接轨奠定了基础。
3、上海现代教育选择了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从而孕育出现代学校和优秀校长。
上海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机遇,狠抓教育改革,且彻底而富于创新,使各中小学校最大限度地发挥改革带来的发展。上海教育政、校职能分开,充分体现“校长负责制,岗位聘任责任制,年薪结构工资制”,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大大拓展了学校管理自主性,激活了用人和管理的机制。
学校管理体现现代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建设和发展依靠以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政策。不管是国家统一政策或是地方政策,都要充分利用或变相利用来发展地方教育,促进学校的发展。这一点上海的各个学校是把政策用到着眼点,作为支撑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航标。
重视“人为效应”,创办特色学校。人的因素和特色学校的目标是上海教育向现代学校迈进的客观因素和不谒动力。学校办学是否有特色,是否富有创新精神,办出高规格、高质量、高效益的学校,关键在于校长和教师,尤其是校长,校长的素养、理论、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教师队伍,会造就一所学校,甚至办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学校。产生“人为效应”,反过来,一所有名的特色现代学校,孕育出优秀校长和强劲的师资队伍。
在考察的学校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上海校长们具有素质型和个性化,他们所办的学校各具特色。上海的教育给校长提供机遇和挑战,体现任人唯贤,竞争上岗,贤才力举,提供校长竞争平台,从而给学校发展提供空间,为创办优质学校奠定了基础。随着教育发展的特征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过去传统观念中的学校管理不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正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人为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今天,构建真正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行为管理模式,校长必须走专一化发展道路。校长是从事学校经营管理和教育服务的统一。这样的特殊岗位,上海校长具备专一化发展结构。这些结构形成是通过岗位培训,重点培养,跟踪实践等多种方式,使校长理念上具备现代教育理论和管理服务理念,构建了以教育管理知识为核心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具备了学校管理的专一能力。上海校长具有学校管理的智慧与艺术,具有很强的人文情怀和沟通能力及其独特的办学风格。在实践中,上海校长的专一化体现在对办好学校的培育和评价,自我教育理念的体现,学校课程的开发,教学管理,对教职工的激励和培养,学校资源的筹集调配,教育研究的评价,学生的人本发展研究等。上海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是一种创新的冲动和开拓的渴望,创办了符合现代教育的特色学校。
校长的专一化职业奠定了他们工作对象和范围,明确工作内容和目标,就对学校全方位进行规划和设计,对学校进行决策和管理,通过专一化水平培育各具风格的特色学校,孕育出名校长背后出现名学校,名学校养育出名校长的现象,上海校长正是在这样的竞争平台下各抒己见,见仁见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4、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教育科研。
上海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决定了教师的专一化发展,随着教育的多元化,信息化的进程,每个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重要的发展机遇,每个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专业中发展自己,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化的教师。所谓教师的专一化发展就是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上海的中小学校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征、目标和内容,结合他发展过程和阶段来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其中许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都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要创办一些特色学校,除了有一名德才具备的优秀校长为组织核心之外,学校必定拥有一批具备教学特色的教师。而跟学校办学特色想吻合的教学特色,只有在学校特定文化环境下,才会渐渐培育起来,因此,要建设特色学校,一是提供符合实际的不断自我完善的机会。二是要让教师的发展目标和学校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三是学校设计好“校本化”的教师培训行动计划。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化发展的行动方案。要以校为本,资源整合,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自培基地。要以“发展学校,提高自我”,形成学习型学校氛围。同时注重“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特长,建立个性化发展规划,最后是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阔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提高,以学校主体开展教师培训是上海常见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以课题为载体,广泛开展教育科研。学术交流是上海教育的又一特色,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且很大的精力和思想集中到教育科研上,营造着整个上海基础教育的学术氛围。上海大部分教师都有科研经历,50%以上教师参加国家级、市级、区级和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创新和研究的学术氛围。
二、收获与反思
近三个月的培训,内容多、任务重,在上海市师训中心领导的周密计划和安排,全体教师的精心执教和组织,在30名学员的积极配合和勤奋努力,培训达到预期目的,主要收获有:
1、系统教学,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深入人心
强大而优秀的教师阵容,讲授内容新颖,理论前沿,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突破热点和核心问题,尤其是怎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如何实现新课程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等,让我们领略到了教育思想观念到教育行为方式的触动和深入。
2、突出校长的职业、功能和角色
转变了“校长”的理念,校长职业化、专一素养和什么是校长深入人心,校长的职权与法、情、理的运用的辩证关系,民主、科学、法治的管理方法和措施等认识。提高了校长对新课程的教学论的认识,提高了校长对教学科研能力,心理知识与新课程改革的应用水平,提高了校长对现代教学技能的应用,体现出校长的综合素质和多功能表现。
3、滇沪两地教育的巨大差距,促进学校实行跨越式发展为第一要务。
“十大”差距历历在目:基础教育厚实与落后薄弱的差距;政府投入教育资金的差距;干部队伍素质的差距;师资力量差距;社会环境与经济基础的差距;学生和家长素质的差距;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差距;升学和就业机会的差距;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的差距。有些差距是无能有所改变的,但差距使我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诸如:学校领导的任用和素质的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转变与学生素质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只有确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立为第一要务,实行跨越式发展才能推进边远民族地区学校的发展,才能缩小与现代教育水平和标准的差距。
三、借鉴经验,谋学校发展
可借鉴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1、提高管理水平,以优质的管理促学校的发展。
上海学校都有一套系统的、全面的、操作性强、富有特色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这些“基本法”建立和完善了学校依法治校,使各学校管理规范和精细。它明确了办学目标,课程结构,教育教学理念及改革内容,人事制度,分配方案,特色创新目标等。向管理要质量,以管理创办高效益学校的管理理念。同时注重人为情境,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实解决职工待遇与事业成就并重,充分体现“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机制。制定出可行的近期、中期、长期的学校发展规划,构建现代学校制度,高立意、宽眼界、大手笔、显特色、重教研的办学,以管理促学校的发展。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益
学生学习状况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特别在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学习兴趣、勤奋意识和远大的理想目标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为重要。民族情感是民族学生成才的动力,学习兴趣是民族学生成才的基础,勤奋意识是民族学生成才的关键。
课堂教学在唤醒着人的生命意识,更新着人的生存方式。学生的生命历程有一部分是在学校的课堂中渡过的,要不断改革和转变创新课堂教学,采用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借助课堂教学为学生生命活力的焕发,提升师生生命质量。利用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用爱心去呵护他们,去感悟他们灵魂,来满足自我需要。营造宽松、恬静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快乐的学习,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成长。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教师生命的体现。关注课堂教学质量,就是关注学校的发展;关注课堂教学才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养来改进课堂教学,来提升教学效益。
3、加强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教育的保证
上海各学校特别强调“科研兴校”,教育科研是支撑高立意办学,高效誉办学,创特色办学的理论支柱。课题研究是每位教师的基本义务,“教研必须搞,非搞不可”,这是上海各位校长的言语。“苦练别人的创意,只会是工匠,发挥自己的创意,才可能是大师”。只有加强自身教育研究的力度,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
4、运用竞争机制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发展
建设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是当前现代教育情境下学校生存的关键,是建设特色学校,创建一所名校的重中之重。学校应通过建立有利于教师成长的选人、用人新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广阔的舞台,应把教研组的专业化建设和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作为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培养各学科优秀教师,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一化发展,建立完善激励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的考评制度。
总之,在上海近三个月的校长培训学习中,汲取知识的渴望度极高,而学到的科学的、理论的、理念的东西比较肤浅,但拓宽了视野,认识到了要办好教育,“理念”是前提,“团结”是基础、“敬业”是根本,“进取”是源泉。所以,要办好宁蒗的教育,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发展。
首先,要认清形势,立足长远。
在全国上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之际,宁蒗的教育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宁蒗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先进的教育,完善的医疗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文化教育的繁荣是宁蒗发展的基石,是宁蒗经济腾飞的翅膀”。我们要从发展的长远出发,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抓住改革的契机,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要实施公开招聘,贤纳人才,改革学校的用人制度,搞活学校的用人机制,要立足长远,树立重视人才的战略思想,以发展教育。
其次,要办好宁蒗教育,校长是关键。
要做一位成功的校长,要始终以教职工为本,以学生为本,贴近教职工,贴近学生,调查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生活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要务,和师生员工们和睦相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用集体的智慧制定了较好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根据宁蒗实际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育人理念,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的改革和竞争面前,不仅是机遇更是激烈的挑战。要做好校长,校长不是单纯的职务,而是沉甸甸的历史使命,要带领一批批师生摆脱困境、创造佳绩、谱写教育的新篇章,实现宁蒗人们心中一个个夙愿,校长是学校的龙头和核心,车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校长要虚心学习,勤于调研。要深知民族师生的大融合,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点是及其重要的,要以人为本,团结职工,深入学生,努力实施正确决策。
再次,要树立好办大教育的理念。
教育应当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当打破传统的狭隘的升学观,以升学率的高低来反映自己的政绩,因而在办学上限制招生,限制规模,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子女难以入学,学校办成了少数优秀学生和贵族子女的就读场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优秀人才得不到更大的发挥,我们要始终坚信培养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和培养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同等重要,做到了教育质量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做到基础教育与高中教育相结合,在打牢“两基”这个基础的同时,突破高中教育的瓶颈。
第四,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在办学设施上,目前在我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立项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筹措县内资金用于建设;再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招商引资和银行信贷方式加快建设步伐努力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
第五,教育宣传也是很重要的。
宁蒗的教育不仅需要大胆地改革,也需要脚踏实地敬业奉献精神,更需要挖掘宁蒗教育的内涵,加强宁蒗教育的宣传。靠近宁蒗、宣传宁蒗、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引凤筑巢,为宁蒗教育搭建坚实的舞台,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由教育、教学、教研和后勤工作组成,在教学方面,必切实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法,引进来,走出去,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在德育工作方面,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把师德、校纪和学风作为办学立校的根本;在教研工作方面,要强化教研队伍,加大教研投入,重在教研成果向实践应用的转化;在后勤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后勤管理机制,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实现保障。
总上所述,要发展宁蒗的教育,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