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 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个案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历史潮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对17种职业的比较,结果认为:有教学经验教师最接近科学家,因为教师具有和科学家基本相同的25种思维方式,如观察、分析、演绎、归纳、笔记、思考等等。于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地位的报告》明确指出:教师这个职业,应当视为专门的职业,从而教师也应当被人们誉为“专家”。
就我国而言,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1994年我国开支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请注意,“专业人员”,这不仅仅是一个词的变化,而是整个社会观念的变化与更新。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美国霍姆斯小组的报告《明天的教师》则提出,教师的专业化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①把教学和学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研究;②学科教育学的知识,即把“个人知识”转化为“人际知识”的教学能力;③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知识和技能;④教学专业独有的素质、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⑤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本人,缪建平,男,小学高级教师。2001年9月来到园区工作。1985年中师毕业(是初中第二届师范毕业生),后通过自考与函授获得本科文凭。教龄20年,教过4年语文,后16年一直教小学数学。做过班主任、少大队辅导员、教导教科主任、副校长,曾获江苏省“红杉树”优秀园丁银奖、园区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园区学术带头人,2005年1月推荐为苏州市“学术带头人”。
下面我想以“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作为一个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来汇报,请专家学者关注他,评判他,指导他。
就我而言,我认为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就是要“把工作当作学问来做”(这已成为我的座右铭)。把这句话拆开来讲,就是离不开三个字──做、学、问。先去做,也就是开展教学实践与教学实验;不会做或者做的过程中有困惑的,就去学,在做中学,做到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再者就是“问”,在做和学的基础上,去问别人、问自己,进行反思与总结。可以说,谁能把这三个字做得到位,联得紧密,谁就能达到教学与研究的较高境界,进而获得较好的专业发展。
一、做:勇于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教学实践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没有这一根基,教师专业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大凡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家都是很注重实践工作的。我最崇拜的中外实践型教育家有两位,他们是中国的陶行知,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陶行知先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王阳明的思想翻了个儿,改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成功地实践了他的“乡村教育”。陶行知先生,原来是叫陶知行,后才改名为陶行知,这也是他的“行以求知知更行”的实践性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是一位是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既是苏联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又做过班主任,还教过许多学科。他所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被称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之“圣经”。因为这本书是他专为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写的。由此可见,勇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勇于探索,这才是教育科研的根本出路。
与其说我们面临改革,不如说我们就在改革中;与其说让我们接受竞争,不如说让我们迎接挑战!
五年前的2001年9月,我应聘到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工作参与学校。学校以主课题《构建开放教育模式的研究》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开放教育”深入人心。于是我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进行了定位,主要是想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个体性的行动研究。
(一)“探究性游戏的设计与教学”
数学游戏古已有之,中国的如七巧板,外国的如魔方,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够不断刺激人们去把玩,所以人们才百玩不厌。小学数学中也可吸引类似的东西,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于是,我搜集、整理一些好玩的游戏,并将它们进行“课堂化”设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些数学,理解这些游戏,更好地玩好这些数学游戏。教学实践中,我先后设计过100多个游戏,让学生数学活动课上、在课间、在回家,与同伴与老师与家长一起把玩与探究。正因为我的研究独辟蹊径,同时又是系列化的实践探索,所以很快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家长和学校的认可,我据此写成的《活动课,我和同学们玩"数学游戏"》获江苏省教育厅“教海探航”三等奖;《小学探究性数学游戏教学的行动研究》获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中心年度评比二等奖,并发表于当年的《教育实验教育通讯》,《"探究性游戏"的设计与教学》分两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专业刊物《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版)》进行了连载(2001-2002年)。这些教学实践给我最大的体会是:玩就是孩子的学习,玩就是孩子的工作。玩“数学游戏”重要的是把玩的过程,而仅仅是游戏的结果。
(二)“生活数学问题的探究学习与指导”
2002年9月,苏州市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当时我也正好参与学校的规划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创新研究》的研究。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我的视野更宽了。,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讨,我越来越觉得“生活数学”与“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于是我通过对陶行知“生活教育”和“创造教育”的理解与把握,我提出了“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数学家”这一命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是的,只要我们按照“Hands on Math——做数学”的理念来组织在学生在生活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的思维一定会迸发智慧的火花!于是我开始了大量的实践研究。
在六年级学生学完小学阶段新课之后的五月,我和学生约定这个月作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究月”。我要求自己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班上发布,然后再自己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自行进行“自由探究”(当然也可与同伴合作),最后把研究的“成果” 以书面的“数学日记”的形式上交。
一周后,同学们收集了三个多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怎样存款才合算、、纱窗要用多少铁丝、一盘蚊香能燃多久、一盒粉笔有多少立方厘米……等等。通过一个月的自由探究,大部分学生完成预定的任务,他们研究成果写成了“数学日记”或“小论文”的形式,有几名学生制成PowerPoint电子灯片进行发布。最后还评出了“优秀问题奖”、“优秀方法奖”、“优秀成果奖”及“最佳拍档奖”,以资鼓励。
记得是前年园区进行新课程培训,邀请成尚荣先生来做新课程理念与实践的讨论,最后让老师进行自由发言,我当时请专家指导的想法,第一个到台上发言,《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享受“自由探究”的乐趣》,介绍我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成所长听后说:能大胆地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不错!能想到‘自由’与‘探究’不错,现在的孩子自由太少了!”得到鼓励后的我,劲头更足了。几年来,我先后进行了数学日记、数学专题作业、数学探究学习与数学小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探究。于是相关编著《希望数学日记》(学校校本课程,本人参与六年级分册),由希望出版社出版(2004.01省级);《小学生体验学习方式举隅》、《关键还是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小学生生活数学问题探究的实践和思考》、《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思考》、《数学活动要关注"儿童文化"》等发表于《中小学数学》、《中小学教材教学》、《江苏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国家及省市报刊或获奖。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潜能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不少小论文在《小学生数学报》、《小学生必读》、《小学生》、《小学生周报》等报刊发表。更为重要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式向新课程倡导的探究、自主、交流、合作的方面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学生的自信心也在增强,他们觉得“我是小小数学家”“我也能搞研究”,这是我倍感高兴的,也是我最希望的看到的。
(三)“数字化教学与个人网页的创建”
我承担了学校省级规划课题《无纸化办公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对于来说,我又一次把它当作自我实践的良好机遇与挑战。研究中,我提出了“E教育时代,让我们做一个‘数字化’教师”这一命题,并通过学校瑞博网络教学平台大胆进行网络教学的尝试网页。同时,我还是学校较早进行个人网页制作的教师,从静态网页到动态网页,我都尝试过,从中学过不少页面制作和网站创建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真是受益匪浅。
我的个人主页是“数海探航(http://miaojianping.k666.com/)。通过这一个人主页,我把我对前两方面实践研究的一些内容,即“探究性数学游戏的设计教学”与“生活数学问题的探究学习与指导”这两块都整合到我的个人网页里面了。个人网页里包括数学游戏、专题探究、数学日记、活动报道、数海捞珍、论文案例、家校对话等等栏目,学生看到自己的数学小论文、数学小报制作,劲头更足了,家长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情况。
通过这一命题的研究,我的论文《网络教学要“以人为本”》、《多媒体课件不能资源共享的原因与对策》、《新世纪,让我们做个“数字化”教师》、《体验“数字化”教学-一个普通老师的个案》等在报刊发表或获奖。
上面用较多的篇幅介绍了近五年来,我的一些主要的教学实践与行动研究。回顾五年来我走过的路,我越发觉得一个数学教师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怕挫折、不断前进地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教学实践智慧的过程。通过我的实践探索,我觉得我与新课程在一同成长,我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越来越近了,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越来越有信心了。
一般来说,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智慧的途径不外乎三种,即正规的学校教育;上岗前培训;教学中的“做中学”。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说,我认为第三种途径是最主要,并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正好杜威先生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所说:“智慧并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东西。它常常处于形成的过程中,要保持它就要随时戒备着,观察它的结果,而且要存着虚心学习的意志和重新调整的勇气。”
二、学:善于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
古人云:“三天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善于学习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
其一:学校的教育功能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教师从教的基石,《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在争论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个科目: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教师应是学习的典范,应该率先学会怎样学习。
其二:知识迅猛更新客观上要求教师学会学习。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目前是每三年就增长一倍。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面对知识的蜂拥而至,我们必须学会从中筛选、检索、加工、整理这些信息,从中提取出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信息,居高临下地把握当今教教育研究的焦点、热点与难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桶里常流水,流活水”。这样,才能真正站到教改的前沿,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去看待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从而找到最佳策略。
1、多多浏览,广闻博采
首先教师在利用书刊、网络广泛浏览各类有用的信息。 “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语)。特别是利用网络来浏览获取知识信息,更是一个较好的途径。因为它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又能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现在我已养成利用网络浏览收集信息的习惯,而且把有用的信息在自己的电脑中进行了分类存放,以备日后之用。
其次要重点学习教育理论。教育理论也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如何学习?我的体会是:弄清最基本的(不犯原则性错误),关注最热门的(才能在当今的教育潮流中不至于落伍),特别留心本学科的(才能站在本学科的前沿,使自己的教学思想永远不陈旧)。对于本学科的,我总是认真做卡片,并经常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把握本学科最前沿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优秀课堂教学设计的课例与设计思想、培养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科学方法与措施等。
在学习中,我还采用“为我所用”学习法进行,即我现在进行什么样的实践研究,这段时间就重点购买方面的书籍,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进行横向的拓展学习和纵向的深入学习,从而达到为教学实践与研究反思服务的目的。
2、学习名著,吸取精髓
对于中外教育家的一些经典著作,我是坚持读的。几年来,我先后读过以下一些教育理论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哲学的改造》(杜威)、《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反思性教学》 (熊川武)、《学习的革命──通往21世纪的个人护照》([美]珍妮·沃斯、[新西兰]戈凳·德莱顿著,顾瑞荣等译)、《走进学习时代丛书》(周南照、孙云晓主编)、《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美]Shirley Steinberg主编)、《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前苏联]克鲁捷茨基)、《怎样解题》(波利亚)、《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皮亚杰研究的教育含义》([美]柯普兰)、《怎样指导孩子学数学》([英]帕梅拉·利伯克著)、《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及《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荷兰]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从理念到实践》及《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郑毓信)、《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文化视野内的数学与数学课程重建》(张维忠)、《国际瞭望:九十年代的数学教育》(张奠宙)、《寻找中间地带──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顾泠沅)、《数学的美学方法》(徐本顺)、《儿童怎样学数学》(孔企平)、《开放题丛书》(戴再平主编),等等。
我的建议是:不管到图书馆借书是多么方便,我还是想拥有自己的藏书。现在,我的个人藏书达3000册,教育类占80%以上。这些书是我的老师,我每天都在向他们请教。
3、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
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你看到:在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取得一些成功,都取决于哪些因素。只有向周围其他同仁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巧妙移植,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在一个教师集体里,肯定总有些有经验的教师。但是学习别人经验也是一种很复杂的创造。你作为教育舞台上的一名新手,几乎能够向每位教师学到东西,哪怕他只比你早毕业或晚毕业几年。但是如果你没有学习的方法,每天只是一个挨一个地去听老师的课,那也是很难得到教育的技巧与要领的。
我建议你先看看一些教师的学生作业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的练习本端正清秀,错别字极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儿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从名师或特级教师那里,你也可以得到更多。这几年我十分珍惜每次外出听课的机会,对于名师或特级教师的数学课,我问题进行详细的、实录式的记录,然后回来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梳理,对照他们的课堂教学实录,再比照新课程改革的新理论,我写出了多篇关于名师授课的评析文章,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设计》收入人民教育社编辑的《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数学卷);三篇名师课堂教学评析即《在过程中体验 在亲历中建构──特级教师钱坤南"面积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从名师的高度出发──特级教师华应龙"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课堂教学评析与新探》、《葆有童心 激趣导思 平中见奇──观摩特级教师曹平"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教学有感》收入雷玲主编的《听名师讲课》(数学卷)一书;《一堂新颖有趣的数学活动课》发表于《中小学教材教学》,《葆有童心 激趣引思 互动生成──特级教师徐斌课堂教学风格谈》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
几年的学习经验使我懂得,你对有经验的名教师观察和研究得越多,你就越能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析和自我教育,你就会来越接近自己的教学的理想状态。
三、问:勤于思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关于思考,有一个小故事对我触动最深。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卢瑟福是一位大科学家,一天他走进实验室,看见他的一个学生正在伏案工作,便走上前去问他:“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又问:“那你白天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进一步问:“那你早晨也在工作吗?”学生以期待老师赞许的神情说:“是的,早上我也在工作。”卢瑟福迟疑了一下,说:“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如果不充分利用,不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那可以说最大的资源浪费了。正如古人所云:“心,灵物也;用则常存。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
1、零星思考,化解教学、科研难点
我在学习书籍、报刊与学习其它教师的先进经验的同时,我都坚持零星思考,随时写教育教学随笔。科研随笔,它不需要像官方文件那样需要什么特殊的格式,只是一种自己日常的教学教育记录,再加上一些临时的体会和灵感。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从开始工作至今,我逐渐养成了每天自己的日常教学及研究探索进行反思的习惯,不仅思考,我还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在卡片上,无论出门还是在校,我总随身带着笔记本和笔,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感,到晚上再整理加工。点点滴滴,集腋成裘,笔记至今已逾五十余万字,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资料库。这已经成为我最大的精神财富。
有了电脑后,我又与网络结缘,在“中国博客”申请了主页──“走过春夏秋冬” (http://miaojianping.blogone.net/),在上面日复一日地记录自己的琐思,又不定期地进行一个整理与梳理;我还在“教育在线”上发布“我的教育行知录”专题帖;同时被聘为江苏省小学数学教材网“在线备课”、“教学研究”专版的版主,认识了许多特级教师及省教室的领导,我从他们那时得到了最新最好的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渐渐地,我的研究水平和论文写作水平提高了。
有许多教学与科研上的难题,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一定的清晰思路的。况且教师不可能像大学教授有专门的时间来进行研究。我想,只有通过记教育日记或随笔,通过零星思考,把科研难点化解,这样逐步积累,将有利于对某一个问题深入思考。
前一年我从报刊上才知道,专家已经给类似我这样的思考方式,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专题性反思。
2、聚合思考,突破教学、科研难题
光有零星思考是不够的,通过一定时间的零星思考,必须对某一问题这方面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作聚合性思维,以便突破临界状态,使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还是举个例子吧。
在我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探究学习与指导”这一命题进行实践探索时,我突然迸出一个灵感,学生能不能称为“生活中的数学家”呢?为此,我查阅了很多相关的理论专著、报刊杂志,但没有找到关于它的定义。于是,我开始对它进行零星、点滴地思考。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又对它进行了聚合性思考,即把“专题性反思”的点点滴滴进行逻辑梳理,终于突破这一难题,最终形成了如下的描述性定义(也可以说是我对“生活中的数学家”(小学生)理想描述):
“生活中的数学家”,并不是让他们去研究什么高深的数学,搞什么重大的发现、发明与创造,而是让他们具备以下数学学习品质:
1、对所处的现实生活与现实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2、独具数学“慧眼”,能敏锐洞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有强烈的数学意识,能尽量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4、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习惯;
5、对解决数学问题“上瘾”,并相信自己一定能解决;
6、坚持不懈,勇于探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有了这一描述,我心里踏实多了。之后,我用这一理念统领我的研究过程,进行大胆地实践探索。据此写成的论文《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数学家”》发表于《成才导报》,并获得省“园丁行动”征文一等奖。前一段时间在网上进行搜索,竟然发现我的这篇论文被多家专业网站和外校网页作为优秀论文发布了,我甚喜:我的思考得到了别人的公认。
3、笔耕不已,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教学、科研的最终目的虽然不仅仅是为了写文章,但教师要获得高水平的专业发展教学,又不能不会写教育教学文章。只能通过教育教学文章的撰写,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体会认识加以提炼与归纳总结,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得以提升。练写教育教学文章,它的好处主要是培养自己的深度思维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正确表述自我观点的能力、修词炼句的能力、甘受寂寞坚持到底的坚韧品质等。
我的教育教学文章的撰写分为这样几块,有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故事随感、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析(可以是针对自己的,也可以评析别人的)。我的想法,不要拘泥于形式,各种方式的写作都要学一点,懂一点,但主要还是以教学案例与教育故事随感为主。
写教育教学文章一定克服惰性是很重要的。有人曾经研究过,诺贝尔奖获奖者很少有第二次获奖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人有天生的惰性。克服先天的惰性,需要坚强的意志,但这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有一次,我给教师们作有关“如何写教育教学文章”的讲座。有人问:我的写作时间从哪里来?我说:其实时间多的是,就看你舍不舍得用,茶余饭后,周末假日,都行。但要劳逸结合,关键是时时带着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娱乐活动还是要参加的,象棋、围棋、乒乓球、篮球、游泳、溜冰,和朋友小聚聊天,到湖畔海边去兜风等等也不能缺少,说不定还会产生新的灵感呢。
有人把科研写作看作很难,认为高不可攀,其实不然。只要你有勇于实践作基础,有善于学习作保证,加上抓住勤于思考这一关键,你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提高专业水平,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正如我在一篇关于《走进教育科研》的演讲中所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走进科研与写作,其实科研与写作并不是一片苦海,而是柳暗花明的艳阳天!因为在科研和写作中,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主宰,学会了自信,也学会了等待。”
结语:
茅盾说:“才能是经验的积累,成功是吃苦的忍耐。”所以,在文章的最后,我要告诫各位年轻的教师:不要奢望我们的教学实践一定会获得成功,不要奢望我们读书学习的东西一定会用得上,也不要奢望我们的教育文章一定会发表而一举成名……一句话,千万不要奢望我所说的“做、学、问”这三个方面,一定会给你专业发展带来“立竿见影”、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重要的是,只要我们充满“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心,有一双洞察教育问题的眼睛,一双敢于在教改中实践的双脚,一双笔耕不已的双手,加上一个不断思索的头脑,实实在在去实践,点点滴滴去积累,反反复复去思考,勤勤恳恳去写作,你就一定能大所收获。也正如陶行知在晓庄学校开班典礼上讲过这样一句话:“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心诚则灵,万事如焉,概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