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也需要社会减压
今天,教师工作压力过重的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有压力并不一定都是坏事,有时候压力就是动力。但是如果工作压力过重,身心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沮丧、焦虑、压抑、忧郁等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排解,教师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在过重的压力下,部分教师不能自信而创造性地工作,既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也会阻碍需要热情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教学改革事业。如果教师把这些不良情绪流露给学生,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热情,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拥有一支状态良好且充满智慧与活力的师资队伍是全社会的期盼,而这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
我们应该如何为教师减压、“减负”呢?
首先,是合理安排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大是造成工作压力过重的重要原因。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教材,在原有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要增加许多额外的工作量。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还要组织更多的学生活动,并参加更多的各类培训、进修、研讨与比赛等。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核心,教师有义务与责任全力参与,但关键是,面对教育改革这样的变化,我们对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的计量方式与标准却没有变,这使得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往往超出了我们对其工作量的考评。为此,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的研究,并制订出符合实际的工作量标准和计量方式,以供中小学校参考执行。
同时,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未消除,部分学校还在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以致无视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随意增加课时、任意拔高教学难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由此看来,要减轻中小学教师过重的工作压力,学校也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落实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督导与检查,防止不规范行为导致教师工作压力增加的现象。
其次,应激发中小学教师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们不能只要求教师在改革中讲奉献,还要让教师在改革中看到希望、尝到甜头、得到实惠。所以,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发动工作,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改革的价值,体验教育事业对社会、祖国、民族发展和个人幸福的重大意义;同时,也要通过改革切实提升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使教育工作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行业,让教师将教育改革与自身的专业发展、职业规划相结合,从中收获幸福并实现自身价值。而学校则要充分发扬民主,放手让教师参与改革的设计、实施与评估,使他们真正成为改革的主体,共同品尝改革过程的“酸甜苦辣”,这样既可以促进有特色的学校教育改革,也可以锻炼一支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
再其次,我们需要为中小学教师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教师是什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然是“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自然低不了,许多时候,社会希望教师是“完人”甚至是“圣人”“超人”,但事实上教师是食五谷杂粮的“常人”,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在评价教师时,如果只看到其“完人”的一面,片面强调高、大、全的标准,而忽视其“常人”的一面,容不得半点差错,就会给教师形成巨大的压力,进而造就一支保守的、死气沉沉的师资队伍。所以,作为学生家长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切忌以挑剔的心态去苛求教师;而社会媒体则要加强正面宣传,提倡表扬激励,坚持善意批评,千万不要为了获得新闻效应而随意放大教育中的失误与不足。
另外,也要避免“窄化”教师工作的趋势。如今社会上甚至是政府部门还存在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的现象,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令教师无所适从。社会要加大宣传力度促成评价观念的改变,而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合作,尽快研制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标准和制度,让教师少一份茫然,多一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