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特级教师童嘉森和他的工作室

作者:BX 来源:摘自:《现代教育传媒网》 点击:2692

童嘉森,现任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科研室主任,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年来他先后参加了《高中数学题库》、《高中数学知识应用问题》、《数学阅读与欣赏》等书的编写,并担任《高中数学复习精粹与练习》、《最新中学生数理化公式学习手册》、《乐学易考》(初一至高二数学)等书的主编。

■现场

名师搭台:

助力青年教师从经验型到科研型

--“童嘉森特级教师工作室”开题论证会纪实

中学生怎样提高数学阅读能力?高中数学作业需要全批全改吗?初中数学教师怎样解决“操作上的偏差”问题?4月20日,伴随这些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难题的提出,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科研室主任、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童嘉森主持的“童嘉森特级教师工作室”开题论证会进入论证高潮。

这是一次特别的论证会。与其他特级教师工作室通常由主持工作室的特级教师本人提出论证主题有所不同的是,参与此次论证的三个主题全部由该工作室的青年教师自己提出来。

“一个人仅具有语文、外语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有些人看不懂产品的使用说明,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这些事实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所具有的阅读能力不再只是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外语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所以在中小学教学中不能仅仅重视语文、外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该工作室的成员、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的杨茂老师首先提出了自己所在小组的研究课题《中学生数学阅读障碍的成因及解决方法的研究》。紧接着,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孙世林老师和郑燕老师分别提出了各自所在小组的研究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数学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研究》。

三位教师从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研究的对象及方法、研究步骤、预期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老师们的热情、探究精神打动了来参加此次开题论坛的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方运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主任章建跃,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副院长夏秋荣,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教科所所长、特级教师桂富荣等几位专家。汇报结束后,专家们对工作室老师们提出的课题进行了现场认定,最终认定三个课题均有立项的可行性。

工作室主持人童嘉森告诉记者:“工作室成立后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朝阳区青年骨干教师,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和在新课程背景下改革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目标。”他介绍,下一步,工作室将借助朝阳区、北京市及全国的数学教育专家和课题指导专家,对工作室的课题研究进行指导,从而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工作室每一位老师的研究水平和学科理论水平,促使工作室的每一位老师在研究状态下努力工作,在研究中学会研究。

“通过学习使我们的教师努力实现从‘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力争在五到七年内把工作室的全体教师培养成北京市和朝阳区数学学科的骨干教师、金牌教师、专家型教师。”童嘉森充满信心地表示。

链接:

工作室目标

一是团结引领朝阳区一批中青年数学骨干教师,投身数学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二是形成一个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科研、新课程培训探讨交流的平台和基地;

三是形成较高学术水平的骨干教师培养的基地、高层次教师成长的舞台,为朝阳区、北京市乃至全国进行数学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四是建立科研团队,以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及中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五是建立一个关于数学教学及中高考有特色的资源库。

■素描

这样的教师是一座“桥”

教师是一座“桥”,架设在昨天与今天之间,架设在童年与成年之间,架设在耕耘与收获之间。学生从教师脊背的“桥梁”上,跨过人生幼稚无知的江河,使彼岸不再那么遥远,让理想变为现实。

教师像星星,没有太阳那么强烈,没有月亮那么温柔,没有朝霞那样炫目,没有白云那样浪漫;但从来无怨无悔,与世无争,总是在一个不显眼的岗位上,奉献他的那份光和热。

--这是童嘉森最喜欢的名为《教师之歌》的一首诗。

多年来,童嘉森一直为成为这样一座“桥”努力着:35年的教学生涯,他教出了无数优秀学生、带出了几十名优秀青年教师。目前,童嘉森又成为新成立的“童嘉森特级教师工作室”14位优秀青年教师的导师。

他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提到过三点:奉献,事业的需要;关爱,成长的沃土;积累,成功的前提。

是的,在奉献中,在接受关爱和关爱他人中,在学习和积累中,他不仅收获了成功,也为他人的成长搭建了一座“桥”。

■建言

一辈子学做教师

以往谈到教师时,人们往往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里着重讲的是教师的牺牲与奉献精神。然而实际上教师和蜡烛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因为我们知道蜡烛只能靠自己有限的能量去照亮别人,而教师却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补充自己的能量,并通过总结和研究不断提高和扩大自己的能量。

因此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不断获取知识,不断“充电”,这是教师职业和时代提出的对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蜡烛在奉献了自己的能量后就不再具有原有的作用了,而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可以这样说,教师这个职业的特点是,索取知识越多,奉献的能量就越大;而奉献的能量越大,提高也越快。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决不可以忽视教师的学习。所以我以为,学习是我们教师生存的需要。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的革命必然是失败的,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的教学也很难获得成功。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加强对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是促进我们教师不断提高的最佳手段之一。

在我看来,教师应围绕教学和教育上的问题开展研究。但是尽管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中学的教科研工作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始终处在一个“边缘化”的境地。两个主要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教科研工作过于理论化,缺乏可操作性,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二是部分教师对教科研工作存在思想障碍和思想上的“畏难”情绪,感觉中学教师很难做出优秀的教科研成果,能够把学生教好也就够了。一个有事业心的教师应注重研究教学、教育规律。不要把教学、教育研究看得很神秘。

我们老师可以从自己身边的教科研做起、做对自己有用的、鲜活的教科研,把教科研的意识引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来,在科研的状态下工作,在科研的状态下学习。无非是你开始研究时,解答的问题是浅层的问题。研究时间长了,研究的能力提高了,对解答的问题就会越来越深入。

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从生存的高度,用创造的观点、发展的体验来认识教师的主动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把我们创造性劳动的职业魅力,被社会尊重的心理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感转化为一种自我完善的渴望。这就是在学校应该倡导的教师的职业精神,也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师真正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才能不断找到专业发展的新的基点。衡量一个教师有无科研意识,主要标志就是看其在教学工作中是否自觉自愿地主动地给自己提出科研的任务要求。


 

更新:2009-11-26 04:24:2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