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好教师的三条标准
(1)把孩子培养成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所有的父母都要把子女作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学生”加以培养,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这是为人父母的天职所在。作为教师更应当如此。
(2)好教师看上去至少比实际年龄年轻五岁
好教师一定是一个身心舒朗、热爱生活、热爱健康、富有情趣、有较强抗挫折能力与自我消解痛苦能力的人。
(3)好教师看上去肯定就像一个“教师”
日积月累的阅读、思考、写作,外表儒雅,有书卷气。爱孩子,爱教育,慈祥,和善,(精神)长相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首先,好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教师如果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会觉得很没有面子,甚至抬不起头,人家会说: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还能教好学生?教师如果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会从中悟出许多教育的道理,这些道理用在教育学生身上同样适用,因为很多道理是相通的。的确如此,所以我也一直认为,作为教师,在教育孩子方面教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对于其他职业更有利。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很多教师还是未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师,这是相当遗憾的,也是绝不应该的。我们在赞美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的时候,往往会说,他是如何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不顾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在我看来,一个只顾学生、不顾自己孩子的教师,不能算作好教师。如果为了学生而耽误了孩子的教育,这同样是一种失职,这种失职其他人无法弥补,而且永远无法弥补,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种罪过,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一种犯罪。
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首先要爱孩子。什么是爱呢?爱孩子就是要抽时间多和孩子在一起,和孩子一起吃饭,一起看书,一起做游戏,一起活动。国外的一项研究结果表面:父母和孩子一起吃饭,孩子的发展就好,不但学习成绩好,品德也好,很少会出现抽烟、酗酒、吸毒等不良行为。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就容易发现孩子的问题,就能及时提醒,督促孩子改正。凡是在孩子初次出现不良行为时,对孩子的提醒最有效,就如流水,在源头,要改变方向很容易;当汇成河流,再想改变,就非常困难。孩子的教育也同样,起始阶段要纠正比较容易;一旦形成习惯,再要纠正就难乎其难,再骂再打也没有用。可是,我们有多少教师家长意识到了这一点呢?
现在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一大误区,以为只要给孩子找一所高档的学校,花上足够的钱,就是对孩子的爱,就能把孩子教育好。其实不然,孩子成长的核心不是物质条件,不是花钱越多越好,而是需要陪伴,需要榜样。父母陪伴孩子时间的多少,决定着孩子成长的优劣;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看看我们周围的家长,也有不少教师家长,在孩子身上花多少钱都肯,都舍得,就是不肯、不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更有甚者,自己整天在外面花天酒地,还要带着孩子一起吃喝玩乐,造成孩子营养太好,变成“胖”孩子,这是多么可怜又可悲。
其次,好教师看上去至少比实际年龄年轻五岁。
好教师给人的感觉很年轻,很阳光,这种年轻、阳光不仅表现在容颜上,更表现在心态上。好教师一定是一个身心舒朗、热爱生活、热爱健康、富有情趣、有较强抗挫折能力与自我消解痛苦能力的人。好教师应该保持童真,拥有童趣,富有童心。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呢?教育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付出和收入往往不成比例,许多该获得的权利常常被剥夺,许多该享受的待遇常常得不到落实,辛勤的付出往往没有结果,压力大,要求高,工作繁,收入低,用钱理群教授的话来说,“想想你忍不住要哭”;可是哭又有什么用呢?整天愁眉苦脸,还不如换个角度思考,多想想教师的美好,教师的优越,教师的崇高,还是钱理群教授说的另一句话:“想想你忍不住又要笑啊”。每天带着笑脸上班,带着笑脸走进教室;再带着笑脸下班,带着笑脸走进家门,你还会不年轻吗?你不想年轻恐怕都不行。
第三,好教师看上去就像一个“教师”。
如何理解“就像一个‘教师’呢”?教师日积月累的阅读、思考、写作,外表儒雅,有书卷气;爱孩子,爱教育,慈祥,和善,精神长相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职业。一个教师如果眼中没有慈祥,举止缺少优雅,脸上没有书卷气,都是很遗憾的。
像个“教师”,听起来好像很玄,很空泛,不好把握,其实不然,这是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要求。教师除了专业素养、精神素养,还要有基本素养,比如说话词正腔圆,投手举足文雅,穿着得体,字写得规范漂亮,有丰富的兴趣爱好,等等。小学教师不一定要有知识的深度,一定要有人性的丰富和广博。
所谓“像个教师”,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应该是个文明人,文化人,读书人。比如说教师的仪态、表情、语言、着装等方面的艺术涵养,对教育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梅柏拉曾对教师的语言行为传递信息的效果进行过因素分析,最后得出一个十分有趣的结论:课堂信息传递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38%的有声语言+55%的态势语言。由此可见,教师的态势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应用态势语言,以增强教学效果。事实也证明,教师在课堂上优雅大方、蓬勃洋溢的仪态,会给学生有益的影响,会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教师礼仪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养,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颦一笑,都蕴涵着教育的力量。教师是学生之楷模,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称号。
“好教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比实际年龄年轻五岁”、“ 像一个教师”的三条标准,似乎没有直接涉及到教师应该如何教,教师应该怎么做,但从更广阔的背景中,对“好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仔细想想,如果我们的教师真的做到了这三条,还能不是“好”吗?肯定是一位非常出色、优秀的教师。
一、人物简介
张文质(1963- ),男,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者与实践者,生命化教育课题总负责人。《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明日教育论坛》和《慢教育丛刊》主编,“1+1”新父母行动发起人,入选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7年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
[编辑本段]二、教育理念
1993年,受《教育评论》委托,张文质先生采访了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先生。黄克剑先生在对话中提出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从此,一种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新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
2001年,一项命名为“生命化教育”的课题实验,正式在福建省城乡学校以及全国各地的学校逐次开展。“民间立场、草根情怀、田野作业、逐步推进”和“开展智慧、润泽生命、缔造名校、成就未来”等鲜活、虚灵与真挚的教育信念所闪耀的思想光芒与实践魅力,从此为越来越多寄希望于教育的人们所关注。近年来,课题实验学校遍布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北京、湖南、湖北、河南、新疆、内蒙古、山东、云南等十几个省、直辖市,而更多教师也以个体名义参与。
张文质先生在《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一文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关键词。如“生命化”、“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实验学校的20条目标”、“教育是慢的艺术”等等。
[编辑本段]三、媒体报道
近几年来,各级报纸对张文质先生推动的教育理念作了报道、转载。如,
《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26曾以《从这里,我们祈想生命化的教育——访<明日教育论坛>主编黄旭、张文质》为题就《明日教育论坛》的办刊理念对其作了采访;
《中国教师报》“深度报道"栏目于2007年6月20日以《教育,让生命在场——张文质谈生命化教育》为题,就生命化教育理念及课题作了报道;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7日刊曾以〈读书:改变你精神世界的分子结构——“1+1>2”的民间读书沙龙侧记〉为题,报道了他所倡导的1+1读书理念,并于2008年1月3日以〈张文质:以读书推动“生命化教育〉为题,对其生命化教育理念作了报道;
《教师博览》(江西)2007年第l2期在封二推荐生命化教育及总课题组负责人张文质先生;
《海峡导报》于2008年5月9日以《教育,成全每一个生命》为题,作了报道;
《新世纪周刊》2008年16期刊登了对其作的《给孩子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采访实录。
[编辑本段]四、出版著述
(一)已出版的个人著作
《引向黑暗之门》(诗集)(作家出版社,1997年)
《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片面之辞》(中国文化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2年)
《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与林少敏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教育的十字路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与肖川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幻想之眼——一个教育者的内在冲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张文质教育立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包含:《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新版>、《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与林少敏合著,新版>、《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我们是怎么开展生命化教育研究的——张文质教育讲演录》四本)
《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张文质家庭教育讲演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教育的心灵之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二)已出版的个人主编图书
《守望教育》(与陈荣艺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迷恋人的成长——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轻风掠过心灵——99个感人的教育故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生活在痴迷之中——20位教师的生命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永怀生命的初恋——99个温润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第一、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明日教育论坛》(第1~ 辑,截至2009年4月已出版46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
《慢教育》(第一、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08年)
《生命教育》(实验教材)(与肖川合编,人民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生命化教育探索丛书》(与肖川、黄旭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闽教书香•年度教师》(第一辑、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赢在课堂——小学语文名师经典案例》(原子能出版社,2008年)
《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教师的爱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教育从心灵开始:名师讲述最能感动学生的心灵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大夏书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09年。张文质、窦桂梅 主编,姚春杰 执行主编:包括《小学语文名师作文课堂实录》《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五本。)
《活着就是幸福——生命读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三)即将出版图书
1. 个人著作有《听张文质老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主编著作有“年度教师丛书”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生命化教育旅途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图书获奖情况
其多部著、编图书,如《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等,入选“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