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师怎样走出两难的困境

作者:沈坤华 来源: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名师工作室 点击:1631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师陷入了两难的困境:知道要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学生没有错误时,教师没了辙,只得自己上阵,编造低级错误。但是当学生发生错误时,却又不敢暴露真实错误。在教学预案中设计学生思维冲突的材料,实践中又怕学生思维冲突,千方百计去掩盖。怎样引导教师走出两难的困境,笔者结合市级课堂教学研究课进行了反思。 

一、正确面对学生“没有错误”

教师A:《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老师来为黑板上的圆画一条半经(教师故意画得没有碰到圆上。)

生:(全班学生纷纷举手表示反对)半经要碰到圆的边上。(教师再延长一点,使得半经正确。)

师:老师再来为圆画一条直经(教师故意画得两端在圆上,但没有经过圆心。)

生:(学生同样反对纠正)直经要经过圆心。(教师重新画过一条正确的直经。)

教师B:《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每人都画了一个圆,请你画一条半经。

师:(展示)你们认为这位同学画的对吗?为什么?

生:他画的是这个圆的半经。因为他从圆心到圆的边上用一条线段连了起来。

师:他说的“圆的边上”是指什么地方呢?谁上来指一指。(学生上前指出。)

师:他指得对,其实,“圆的边上”在数学上的说法是“圆上”。那么什么叫做半经呢?

生1:半经是连接圆心到圆上的一条线段。

生2:连接圆心到圆上的一条线段叫做半经。

师:一个圆只有这条半经吗?你能画出几条呢?请画一画。

生1:(交流)我又画了2条半经。

生2:我画了4条半经。

师:想像一下,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一个圆内可以画多少条半经呢?

生3:可以画50条。

生4:画70条。

生5:画不完的。

生6:可以画无数条半经。

[反思与评析]

目前的课堂教学,有这样一种现状值得反思,有的教师不知怎么面对学生的“没有错误”,总是想方设法自己编造出一些错误让学生纠正,教师A就是这样。但是,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主观臆造的素材是苍白无助的,画半经时“教师故意画得没有碰到圆上”,画直经时“教师故意画得两端在圆上,没有经过圆心。”这样的“低级错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可见学生已经很少发生这样的错误。而且,这样的错误不是来自学生的实际,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也就没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学生的关注度不高,就算经过这样的环节,学生能真正得到什么新的提高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而教师B就是敢于创新,让学生把画得正确的“半经”展示出来,难能可贵的是,不以一展了之,而是借助于正确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说一说,指一指,深入理解什么是“圆上”、“半经”等概念,而不至于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同样,对于理解圆的半经有无数条,也是通过学生充分的画,发挥想象讨论,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完善。

二、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

教师A:《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请你画一个圆。(学生画圆。)

师:请说说你是怎么画圆的?

生:我是用圆规画的。

师:用圆规画的请举手(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生:我用硬币描了一个圆。

师:好,下面请用圆规画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画圆的。

生1:用圆规的针固定一个点。(教师板书:定点)

生2:两个脚之间的距离不变。(教师板书:定长)

教师B:《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请你画一个圆。(同学们画。)

师:请说说你是怎么画圆的?

生:我是用圆规画的。

师:用圆规画的请举手(大部分同学都是用圆规画)。

师:请你把画好的圆来给大家欣赏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1:(展示)我把圆规有针的一个脚定住,另一个脚转动。

生2:你的圆好象画得不对,怎么有一个缺口呢?

生3:对呀,应该封口才对。(同学自己修正,把圆封口。)

师:谁再来展示?

生1:(展示)这是我画的圆。

生2:你的圆像是两个拼起来的,怎么凹凸不平的?

生3:我发现问题了,他的圆心换过地方了,有两个针脚点。

师:你给他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画圆圆心不能动。(展示的同学说谢谢。)

师:还有谁想展示?

生1:(展示)我画的圆怎样呢?

生2:你的圆怎么画扁了?

师:同学们你知道他画时可能出了什么问题?

生:是两脚动了一下,我第一次画也是这样,后来注意了,就画好了。(展示的同学点点头,并当场重新试了一次,真的画好了。)

师:有没有其它的方法画圆?

生:我用硬币描了一个圆。

[反思与评析]

有一种现象值得反思,面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误,有的教师怕暴露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更是如此。教师A让学生画圆只是一个“环节”,画过之后就搁置在一边,不敢面对其中的错误,而是让几个优等学生以说画圆代替展示。其实,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发现了学生画圆时的许多问题:有的圆心动了,有的转动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变了,画出的不圆了,有的是转动纸的,而不是转动圆规的等等,所以有些同学画出来的圆并不符合要求。可见,教师让学生空对空地一说,回避了许多问题,学生画圆的真实情况没有得到交流。画圆与交流脱节,交流素材的缺失,学生看不见、摸不着,交流效果就差。

而教师B充分展示了学生画得有问题的圆:或是“有一个缺口的”,或是“像是两个拼起来凹凸不平的”,或是“圆画扁了的”,这样,学生交流就有了对象,其中有的问题其他学生画圆时也曾经发生过,这样更会产生共鸣,讨论的关注度就提高了,从而达到画圆的真正目的。画圆是一个过程,一种体验,在此基础上才能借助素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三、正确面对学生的思维“冲突”

教师A:《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出示要求)“请同学们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要画同样大小的圆,需要知道什么呢?

生1:要知道圆的半经是多少。

生2:要知道圆的直经是多少。

师:知道半经就是知道了直径,谁来规定这个圆的半经?

生:把半经确定为2厘米。

师:好的,大家开始画一个半经是2厘米的圆。

教师B:《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出示要求)“请同学们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大家可以开始画了。

(有的动手画了,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随之发出了议论声。)

师:(故作不解)怎么又不画了呢?快画呀!

生1:不行的,全班同学画出来不会同样大的。

生2:对。我又不知道别人画的有多少大。

师:那可怎么办呢?

生1:我想,规定了圆心就可以了。

生2:也不行,规定圆心只是确定了画在哪里,要规定半经才能画得同样大。

生:规定直经也可以的。

师:那谁来规定一个半经试试。

生:我想规定画一个半经是1厘米的圆。

师:请画一画。

生:(展示)确实是同样大,同桌比较一下也是,大家很高兴。

[反思与评析]

思维冲突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没有思维冲突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思维冲突,要激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光靠好的设计还是达不到目的的,关键在于怎样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落实。“请同学们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是具有挑战性的好材料,两位教师设计中都用到了,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不同,处理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截然不同。教师A出示问题后,马上提出了一个暗示性很强的问题“要画同样大小的圆,需要知道什么呢?”然后等统一了半经,再让学生进行纯粹的画圆。学生完成任务变成了机械的操作,思维冲突降为零,只是单纯为画圆而画圆,很可惜失去了设计的价值。

教师B的高明之处,就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思维冲突。出示“请同学们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以后,“大家可以开始画了。”教师不动声色,马上让学生动手画圆。“有的动手画了,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随之发出了议论声。”材料设计要的就是这种议论,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冲突。这个时候,教师采用激将法:“(故作不解)怎么又不画了呢?快画呀!”学生的思维全部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得出要统一半经或直经才能大家画出同样大小的圆。这样一来,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学生对于半经和直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半经(或直经)确定圆的大小,对于圆的本质认识也更深入,真是一石数鸟。

总之,教师要走出教学中两难的困境,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心中装着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要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引发思维碰撞,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思考。


 

更新:2009-11-19 03:57:3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